分类
家长锦囊

学好3招,想小朋友听指示其实唔难!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点解你咁唔听话?」、「你睇吓阿边个个小朋友几乖」,有没有觉得以上说话似曾相识?小朋友「唔听话」,是很多父母想解决又解决不了的问题。部分父母会选择责骂,令亲子关係变差,部分父母选择放手不管,但又怕小朋友「愈大愈坏」。

想小朋友健康快乐成长,又能够适当服从指令,其实不难,关键就在于父母手中。

1.不要轰炸式提出要求

将心比己,假如你一回到公司,上司就向你提出十个工作要求,你也会变得心情欠佳。然后你会苦恼应该先做哪件事,又可能会觉得工作太多,压力大增。小朋友也一样,同时接收过多指令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亦未必有能力分出指令的优先次序,于是索性「当听唔到」。家长应该等小朋友先完成一件事,再吩咐第二件事,而非一口气把所有要求说出。

2.不要用询问语气

有些家长喜欢用询问句下指令,例如「食完饭不如自己打扫番好唔好啊」。对小朋友来说,这个不是一个指令,而是一个疑问,是可以选择不做的。如果家长是想小朋友饭后自己收拾碗筷,应该直接说「食完饭要自己打扫番」。

3.选一个大家都专心的时间

甚麽时候提出指令亦是一个重要的学问,有时小朋友在看电视或打手机时,你提出的指令他可能根本没有听到,只是反射式的「哦」、「好」,结果当然就是忘得一乾二淨。家长可以等小朋友看完电视,或直接要求小朋友给予自己一分钟时间,确保小朋友有听清楚自己的要求。此外,家长在提出要求时,亦应放下手上的其他事项,给小朋友树立与人对话要专心的榜样。

分类
家长锦囊

价值观教育——同理心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卓王咏诗博士

最近,天气不稳定,经常落雨。我在等巴士期间,遇见一班中学生排队上车,赫然发现有一位女同学没有带遮,非常狼狈,我连忙与她分享我的雨伞。他们是穿着同一学校的校服,可能彼此不太认识,但看见同校同学如此狼狈,为何没有一位同学愿意跟她分享雨伞?这令我想起从小建立同理心的重要性。

1. 同理心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他在《EQ II:工作EQ》一书中指出,处理人际关係的能力即是以同理心为基础,可以试着从察觉他人需要及关心对方的看法等原则为出发点,了解他人观点,认知他人情绪与回应对方的感受,同时提高个人的同理心。意即同理心强,人际关係比较好,相反亦然。

2. 认知他人情绪

透过换位思考,体会他人情绪和想法,才能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与处理问题。我们要从小教育儿童先认识自己的情绪,亚洲人的社区较为内敛,除了开心不开心以外,还有很多不同的情绪。从小向儿童灌输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却有适当及不适当的处理情绪方法。例:可以愤怒,愤怒时可以向人倾诉,但愤怒时打人便是不恰当。从小认识自己的情绪,也会较容易体会他人的情绪,慢慢培养同理心。

3. 察觉他人需要

处于密集的香港,各人也很忙碌,经常垂下头打手机,较少留意身边人和事。儿童从小认识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有助长大后察觉及敏感于他人的需要。

笔者相信小朋友从小培养同理心非常重要。最近教育局提倡价值观教育,当中包括:同理心。各人从小培养理解他人的感受及需要,设身处地明白他人,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参考书籍:

丹尼尔.高曼(1998) 《EQ 2: 工作EQ 》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分类
家长锦囊

书写能力小训练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婴幼儿心理发展协会心理谘询师程卫强先生

「他的字永远都写不到在线上,全部会『飞』的!」

「他的字都不能写在格里,通常一个字『霸』两个格!」

「他写字时经常跳行或跳格!」

「他写字时好像不够力似的,字迹浅得几乎看不到了!」

这是都是很多孩子在K2学习写字时的写照。孩子在书写时,需要很多能力的配合,最简单的,是小手指肌肉的力量及灵活性(精细动作)。如果精细动作训练不足,孩子可能会出现写字或执笔无力等情况。家长可如何处理和训练呢?很简单,就是从小便让他们多玩泥胶、黏土和麵粉等玩意。

其次,视觉空间及眼球的控制,对抄写也有一定的重要性。一般的球类活动是极佳的训练项目,透过视觉追踪并作出击(或踢)球的动作,也是一个很天然和有趣的训练。除此之外,找不同游戏(找出两幅图画的不同之处)、迷宫游戏(先用眼找出路,然后才用笔连线)等,也对眼球的控制能力有所脾益。

在抄写练习中,手眼协调当然也不可忽视!抛接豆袋、钓鱼游戏、倒水练习和剪纸等,对手眼协调帮助也很大。

些游戏应该在甚麽时候开始进行?每天需要「操练」多久?其实,当这些游戏在孩子懂得和能够玩的时候,家长便可以与他们玩了。而且,家长应以孩子的意愿为基础,当孩子不想玩时,家长便应该转换游戏,而并不是硬性要求进行多久。笔者的理念是,透过日常的游戏,孩子便可以获得一定的技巧,避免问题出现,而不是进行补救式的操练。否则,多好的游戏也会变得乏味无趣,是受苦多于享受吧!

分类
家长锦囊

儿童深近视 家长勿懒理 越睇越矇 窒碍学业与成长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港怡医院眼科名誉顾问医生陈迅杰

香港儿童因为近视而需要佩戴眼镜的情况十分普遍。由于近视问题可影响儿童生活及学习,作为父母更需懂得如何应对,并及早带子女求医以控制近视加深,避免近视问题恶化。有医生提醒家长,日常生活中可从细节上多加留意小朋友的视力有否异常,如有需要,可透过控制近视的眼药水或配置合适的眼镜,矫正视力,如果儿童已有深近视,更需密切跟进。

港怡医院眼科名誉顾问医生陈迅杰表示,「深近视」是指600度以上的近视问题︰「眼球拉得越长,近视就越深。人的眼球大约22至25毫米长,每长1毫米,近视可能会加深大约300度,如果近视达800度或以上,出现併发症的风险将会增加,例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落等,针对小朋友深近视问题,父母首要工作是避免其度数持续加深,否则对成长各方面的影响都可以十分长远。」

从细节观察儿童有否近视迹象

不过,儿童常常有近视而不自知,只会觉得看东西不清楚,未必会宣之于口。陈医生提醒家长,多从子女日常生活细节观察︰「看看小朋友会否经常眯着双眼、走近电视,或经常心不在焉。最常见是上学时无法看到黑板,抄写功课较慢或出错,甚至连学业成绩也会下滑。」他建议家长定时与学校老师沟通,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从而儘早识别视力问题。

要延缓小朋友近视加深,最重要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陈医生举例,看东西时,物件儘量距离视线30厘米,并且切勿躺着或在昏暗处看书、玩手机。此外,小朋友做功课时,光线处理也非常重要,如果子女使用右手写字,灯光应置于左上方。他补充,小朋友在3、4岁时已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便可作定期视力检查,平日饮食也要注重均衡营养,多吃含有维他命A食物补充身体所需。

从细节观察儿童有否近视迹象

不过,儿童常常有近视而不自知,只会觉得看东西不清楚,未必会宣之于口。陈医生提醒家长,多从子女日常生活细节观察︰「看看小朋友会否经常眯着双眼、走近电视,或经常心不在焉。最常见是上学时无法看到黑板,抄写功课较慢或出错,甚至连学业成绩也会下滑。」他建议家长定时与学校老师沟通,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从而儘早识别视力问题。

要延缓小朋友近视加深,最重要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陈医生举例,看东西时,物件儘量距离视线30厘米,并且切勿躺着或在昏暗处看书、玩手机。此外,小朋友做功课时,光线处理也非常重要,如果子女使用右手写字,灯光应置于左上方。他补充,小朋友在3、4岁时已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便可作定期视力检查,平日饮食也要注重均衡营养,多吃含有维他命A食物补充身体所需。

分类
家长锦囊

暑假开心去旅游 除了玩乐外 还有甚麽?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暑假来了,不少家长会选择利用这个漫长的假期和小朋友离港旅游,既可共聚天伦、还能舒展身心。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有的会说,旅游还可让小朋友增广见闻。的确,「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假如小朋友有亲身体验,相信对所学知识能有较深刻的了解。例如,当小朋友学到「万里长城」时,如能到该处走一趟,相信更能感受到这个建筑工程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我在选择旅行地点时,也会考虑会否与女儿的学习内容相配合。例如,在她学到不同种类的动物时,我会在旅行中加入动物园作参观景点,让她能亲身接触不同的动物,这总比单从书本或电视认识好得多。

我很重视去旅行的数天时间,主要原因是在旅行的数天,我和女儿有一段较长的朝夕相处时间,只要用心观察,你会对孩子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我女儿还小的时候,我会在旅游时特别关注女儿的以下事情:

(1) 孩子与陌生人相处的表现

在旅行期间,小孩会接触到不同的陌生人,她的表现是怎样呢?面对陌生的长辈,她会否主动跟人打招呼呢?能否有礼貌及得体地回答长辈的提问呢?面对同龄的小朋友,会否主动一起玩耍呢?如何处理当中可能发生的争执呢?我喜欢从旁观察,然后到晚上,我会跟女儿分享及赞赏她当天良好的表现,并鼓励她明天哪些地方可做得更好。

(2) 孩子的自理能力

由于旅行的时间较为充裕,不需要和时间赛跑,这时你可以藉此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例如,我会安排女儿携带一个属于她的小旅行箱,由她自行管理内里的个人物品。我则从旁观察,孩子能否妥善地处理她的个人用品,以及离开酒店或出发到另一个景点前,她能否把自己的物品收拾得妥妥当当。在有需要时,我会适时提点或从旁协助。

其实,要培养孩子们的品格和自理能力,并不一定需要乘搭飞机到外地旅游。我想强调的是,品德培育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一味的说教只会带来反效果,因此品德培育应透过日常生活实践出来。事实上,只要有充足的相处时间、多些陪伴子女,多些细心观察子女的日常表现,在有需要时作出提点或协助,就算只是到郊外走走,也不难达到以上目的。

分类
家长锦囊

亲子集邮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註册教育心理学家彭智华

近年来,环保意识抬头,作为父母的你,可以为孩子建立一种既环保又有意义的嗜好,同时是一种简单方便的亲子活动──集邮。

在办公室工作的父母,每天都需要拆开很多不同的信件,而信件上大多会有邮票,虽然我们可能认为那些邮票是一文不值,但其实它们是免费的亲子活动好材料。我们可以把办公室内不同类型和大小的信封与邮票带回家,让孩子处理整个收集邮票的程序:

1.首先将邮票从信封剪出
2.然后把邮票浸在水中一段时间
3.把邮票慢慢撕离,然后印乾
4.最后待邮票乾透后,便可以放在邮票簿内。

在这个处理邮票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训练子女的耐性和专注力,也能够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还可以让他们从中学习不同的资料,例如信封上不同国家地区的名称、不同的地址;邮票上不同的银码和图案设计等等,藉此发展子女的多元智能。

有些父母喜欢以奖品鼓励子女,例如以玩具作为奖品,鼓励子女温习或用星星贴纸鼓励子女努力完成功课。其实,邮票可以成为更有效的奖品,每当孩子完成某些指定的事情,便给他一张邮票作为奖品,而图案愈美丽、款式愈罕有的邮票,就是愈有效的奖品。此举不但可以减少物质泛滥对于子女的负面影响,而且邮票具有观赏价值,又可以储存很长的时间,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与子女一同观赏邮票簿,作为亲子的沟通工具。

另外,香港经常都会推出新的邮票,亦会定期推出不同主题的首日封,家长可以较相宜的价格换来很多不同款式、图案及大小的邮票。如果家长到外地旅行或公干,更可以搜集当地的邮票,特别是那些最便宜的邮票,例如在英国有价值一仙的邮票。家长也可以请身边的亲戚朋友和同事,假如有机会到外地公干或旅行,可透过他们在世界各地搜集不同的邮票回来,经过不同的搜集渠道,给孩子的邮票款式便可以大大地扩阔。大家不妨一试这个有意义的奖励计划及亲子活动!

分类
家长锦囊

究竟是湿疹定皮肤敏感?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杨明霞中医师

病发的原因

湿疹 (eczema) 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炎,不具传染性。中医称湿疹为「湿疮」,是很常见的皮肤病。湿疹的内在因素包括体质、情志和腑脏功能失调,而外在因素则包括风、湿、热阻于肌肤。「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人体的正气虚弱,自身免疫系统功能低下,风湿热邪浸淫于肌肤,便会形成湿疹或加重湿疹。

而皮肤敏感又称荨麻疹,发病与某些食物敏感或接触物有密切关係,常见的皮肤敏感有两类,包括接触外来物的刺激而引发肌肤的过敏,例金属、尘螨和化学物质等致敏原。第二个原因是食物敏感所引发不同程度的皮肤敏感问题,而出现红斑、乾燥和脱皮等状况,痕痒之馀更会有抓到「一挞挞」的情况。

2.患处外形的不同

在皮疹的形态方面,皮肤敏感一般会在患处出现泛红,甚至风圑,搔抓后会加剧。急性期的湿疹会出现红疹、渗液和出血等情况,慢性湿疹则会出现角质层增厚,表面凹凸不平,不经搔抓亦会出现乾燥,甚至乾裂的情况。这些增生的角质层一但被抓脱,除了会出血外,更会出现渗液的情况。而且,湿疹可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例如耳、头、面、手、脐部和小腿等地方,但却对称分佈,患者会感到非常痕痒,当用手搔痒时常引致皮肤糜烂、渗出疮液甚至含浓,而且反复发作,使皮肤表面变得粗糙,疮痂隆起。

3.治疗方法殊途同归

皮肤问题主要与风、湿、热三种邪气有关,特别是湿邪,湿可蕴热,发为湿热之证,久之湿则伤脾,热则伤阴血,而致虚实夹杂之证。由于患者先天禀赋(即先天赋予的体质因素)不耐,脾胃受损,失其健运,湿热内生,又兼受风邪,内外两邪相搏,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所致。患者的体质一般属于先天性脾胃虚弱型,当进食过量辛辣和虾蟹海鲜等高刺激性的食物,又或于夏季大量进食生冷食物,以致湿毒困身,便容易引致脾脏运化失常,增加患上皮肤敏感的机会。

所以,戒口对皮肤问题的治疗十分重要。皮肤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应禁食「发物」。「发物」是指能诱发皮肤病患者出疹,病情加重的食物,发物主要包括海鲜类、牛肉、甜食、辛辣及酒等食物。病者亦应避免各种刺激皮肤的因素,例如抓痒、用硷性强的肥皂、冲凉液或过热的水洗澡,另外不要让阳光直接照射患湿疹的地方及做出汗太多的运动等都会对湿疹有纾缓作用。

分类
家长锦囊

电子学习要点您要知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课程发展总监梁嘉敏小姐

疫情以后,电子学习已是无可避免。家长亦会下载不同的平板电脑程式给小朋友使用,希望他们可以在互动或富趣味性的画面和声音中学习。究竟哪些动画和应用程式对小朋友的学习有好处呢?父母使用多媒体帮助小朋友学习时又应该注意甚麽事项呢?

根据年龄使用电子学习的时间

在幼儿时期,由于负责统筹五官的脑部区域正急速发展,笔者不建议 0 至 2 岁的小朋友经常或过分依赖使用电视或平板电脑学习。这是因为电视或平板电脑的影像均在极高频闪动,幼儿的眼睛及脑袋会在不自觉下不断接收刺激,久而久之,视觉刺激便成为了习惯,大脑发展也受到影响,导致专注力下降。

有些家长说:「我的孩子看电视玩 iPhone 时很专心的,反而看书便没有心机了,所以我买很多学习性的动画给她看。」家长可有想过,如果眼睛和脑袋都习惯了不断受刺激,相对静态的东西如书本和老师的讲解便自然地变得没有趣味了,如果您还继续让幼童依赖丰富的画面来学习,将来总有一天他们需要面对书本学习的时候那怎麽办呢?

2 岁以上的幼儿由于脑部发展较为成熟,所以家长可有限度的让 2 岁以上的孩子使用电视和电脑来学习。而时间也应该由每天不超过 15 分钟为起步点,年纪大一些可以看多一点。因为随着儿童年纪的增长,电脑或电视的高频闪动对脑部发展的影响会相对地减低。

建议使用多学习模式

虽然显示屏对儿童的专注力有影响,笔者并不认为使用电视和电脑学习没有可取之处。多媒体或电脑程式可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小朋友更喜欢学习,学得更快更多。不过小朋友除了利用互动性高的多媒体来进行学习,他们亦需要适应其他互动性较低的学习模式如图书和单向式的讲解等,并从中寻找学习的趣味。家长应该为子女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如带子女上图书馆、跟子女玩一些益智游戏、到博物馆参观,往自然教育径散步,甚至在餐厅时教子女阅读英语的菜单等等,令子女多尝试不同的学习模式和方法,从而寻找学习的乐趣。

怎样选购合适的多媒体电子学习产品?

该产品最好没有非学习性质的元件可供小朋友自己下载或开启。例如,倘若孩子使用 iPhone 或 iPad 学习,家长千万别让孩子打开其他程式,确保孩子在学习而非玩乐。

可使用有分段或节数的学习产品。很多家长都会说要孩子停止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孩子容易有不良的情绪反应。所以笔者建议产品需要分不同单元 (Chapter),而家长可以限制孩子只观看或完成一个单元。

产品适宜有互动的元素和需要孩子作出不同方式的回应。倘若多媒体产品只是提供单向的教学模式,这并不是好的产品。例如,产品只能让孩子坐着去听资讯,或看后不需要作出任何反应,我们便称为「单向学习」,我们应该避免使用「单向学习」的产品。如产品能够让小朋友一起唱歌、一起做动作、一同串生字和朗读和回答问题,这便是应该选择的产品。

又例如有一些产品虽然能让孩子回应,但每次都是回答同样的性质答案,例如每次都是要按一个按钮去回答,这样孩子的反应便会较为缓慢,变成「机械人式」学习,影响往后的学习动机和多角度思考能力,这类产品我们应该要避免。

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使用电子产品学习的时间不可以过长,而且家长亦应该为子女定下每天或每星期可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例如,孩子每天最多只可以在做完功课后使用电脑半小时,如果半小时已到,孩子必须要遵守承诺,暂停使用产品。而家长亦可以跟子女一起定下每天的时间表,分配做功课、玩乐、上兴趣班、适用电子产品等活动的时间,好让子女了解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计划,有节制,这样不单可以锻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Self Management),也可以有效限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以使用电子产品作为奖励

倘若孩子喜欢使用电子产品学习(通常也十分喜欢的),父母可考虑以使用产品作为奖励,例如孩子每次乖乖在半个小时内吃完饭,或每次有质素地完成功课后,我们便可以答应他们使用三十分钟的电子产品。

分类
家长锦囊

「一个追、一个走」 的亲子关係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家庭动力创办人及行政总监
   婚姻及家庭治疗师
   儿童游戏治疗师吴绮琴

很多家长都这样投诉,説子女愈大愈不愿意跟父母説话,感情变得疏离冷漠。父母开始不知道子女的脑袋里想甚麽,他们的学校生活是怎样的,朋友是怎样的。就眼睛所见,都是打机、看电视、上网、Whatsapp、WeChat和Instagram!父母不期然产生一种无形的不安,因为与所爱的子女好像脱了轨,没有连繫一样!父母愈不安,愈想把子女拉回身边。但所用的方式,往往是查问、规管、批评和责备,对孩子的行为既不理解也不信任。父母的「着紧」及「关心」,在孩子的角度,只感到父母操控及无理!结果父母愈想拉近子女,子女愈想逃避父母!这种追逐令亲子关係变得紧张而难堪,实在十分可惜!

无论对社会的演进及下一代的培育,父母的角色都最为重要。父母的责任是多重的:关爱、供养、教导和示范等等。最能令父母与子女的关係连繫起来,产生正面的互动,就是父母传递爱与关怀的方式,能令子女真正感受得到。有时父母会惊讶地问:「我这样还不算是关心吗?他怎可能感受不到呢?」其实每个孩子的需要可能不同,他们渴望得到关心的模式也可能不一样。若父母不是用孩子的角度出发,只一厢情愿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及用自己习惯的方法去关心,就算父母围着孩子「凼凼转」,都一样可能产生以上的的结果:一个追、一个走!

要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及关怀,关键在于父母的着眼点是在孩子本身,抑或只是在孩子的表现。父母的关怀若是在孩子身上,孩子一定会感受得到,他们亦会以正面的方式来回应。若父母关心的只是孩子的表现,孩子迟早会与父母疏离,甚至把他们拒之于门外。

若我们对比以下这些父母对孩子的説话,就可知道「关心孩子」与「关心孩子表现」的分别:
当父母放工回家问孩子:

A「你今天返学开心吗?」
B「今天的功课你做好了吗?」

孩子测验拿了65分,父母说:

A「你拿了这个分数是否很失望呢?也许你会感到不开心,你可与我分享你的心情啊!」
B「你平日又懒又不专心,这样可以拿到好成绩吗?你若不再更努力,下次还会不及格添,甚至有机会留级!」

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係实不容易!与子女建立正面的互动及连繫,才能在孩子成长的路途上,不断给予鼓励及支持。如果稍一不慎,选择了错误的表达方式,纵然父母心里有很多爱,子女也未必接受!

分类
家长锦囊

为甚麽孩子会有吸吮手指的习惯?家长可以怎麽办?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幼兒教育專家陳陳淑安

有些孩子上幼稚園,甚至5、6歲時仍有吸吮手指的習慣。根據李維大偉 (David Levy) 博士的研究,在 10 分鐘內就把一瓶牛奶吃完的孩子(可能因為瓶頭孔較大),比在 20 分鐘內吃完整瓶奶的孩子,容易有吸吮指頭的行為。李博士又曾試驗用滴筒餵小狗,使牠們在吃奶的時候沒有機會吸吮,結果牠們的反應,是彼此吸吮自己或別的小狗的皮,有些吸吮得十分厲害,連皮都脫掉。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嬰兒最初數月吸吮指頭的行為,是因為得不到吸吮的滿足所致,是一種需要,並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是壞行為。

為甚麼孩子會有吸吮手指的習慣?

餵哺母乳 增進親子感情

母親能親自哺乳,嬰兒是最幸福的,因為嬰兒不但得到適當的營養,與母親肌膚接觸得到溫暖安全感,而且由於吸吮著柔軟的乳頭,除了得到溫飽外,還享受著母子心靈上的溝通,這種深厚的愛,骨肉的親情與吃著冷冰冰的奶瓶,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何況嬰兒在吸吮得到無上的滿足感。

但是,母親大多外出工作,加上種種原因,不得不用奶瓶餵孩子時,應特別注意餵奶的次數和所費的時間。母親應平心靜氣地讓孩子慢慢吃,特別注意奶嘴洞眼的大小,孩子得到吸吮的滿足,才不致容易發生吸吮手指的習慣,嬰兒喜歡吮手指起自無意識的,他的小指在挪動著,無意地放進嘴裡,感到愉快滿足而吸吮起來。

發洩心理緊張

可是到了4、5 歲時仍不斷吸吮指頭,那意義就不同了,這可能是一種心理緊張的發洩。例如:因父母不和,使孩子感到焦慮;因為有了一個新的弟妹,怕失去了父母親的愛;因為父母太忙,無瑕照顧他們而感到孤寂,沒有家庭的溫暖;又或者因為孩子太早被送往幼稚園,得不到適當的照顧而缺乏安全感。這些導致孩子焦慮、不安、緊張、惶恐都是心理緊張的成因。

孩子與成人一樣,心理緊張時需要發洩,這本是很自然的現象,成人為減輕心理緊張,往往用抽煙來鬆弛自己。孩子會用吮手指,或搖晃來發洩情緒緊張。在這情況下,為人父母者,除了要注意改善對孩子的態度外,應額外有耐心,應保持平和、慈祥的心態,使孩子感到放鬆沒壓力,反之父母表現擔憂、緊張甚或急於糾正而責罵,綁手指、塗苦藥等,只會弄巧反拙,增加孩子的不安,自己想改掉又不能自制,變成惡性循環,延長了吸吮手指的習慣。

家長可以怎麼辦?

1.盡量用母乳餵哺,這是最自然、最適合嬰兒的哺乳方法,養成吸吮手指習慣的機會亦較少。

2.家長用奶樽餵奶時,應特別注意餵奶的時間,能保持 15 至 20 分鐘是比較理想的。

3.用玩具和洋娃娃等,與孩子多做手指的活動,以便轉移孩子吸吮的習慣。

 4.多接近孩子,一起玩耍、說故事和唱兒歌等,使孩子不致感到寂寞和無聊而吸吮手指。

5.孩子吸吮得厲害時,父母仍應有耐性,保持安祥和不緊張的態度,有時不理會和不提點孩子,吸吮手指的現象反而自然地消失。

6.如果孩子在 6 歲前已有吸吮手指習慣多年,自然會逐漸消失,尤其是當孩子白天不再吮手指,只有睡覺時才吮,這就表示已是尾聲了。父母應耐心等待,急於糾正是不生效的。特別是當孩子上幼稚園後,往往因不願在其他朋輩面前吸吮手指,又或者在學校忙於其他活動,吸吮手指的習慣會無形消失。

7.吸吮後的手指會有難聞的氣味,如果 5 至 6 歲的孩子仍有吸吮習慣,可試試讓他嗅嗅難聞的氣味,可能因而糾正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