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家长锦囊

玩玩具助幼儿发展 勿只依赖科技产品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新领域潜能发展中心註册教育心理学家彭智华

由于 21 世纪已经进入了电子媒体的世代,很多家长都没有买报纸的习惯,同时亦已习惯在网上与人沟通、购物、看报纸和玩游戏等。有部分家长亦开始减少买玩具给子女,因为很多游戏可以在网上随时随地玩,既方便又经济,项目多元化又易于携带。

事实上,电脑的应用正不断普及,从以前商业世界逐渐发展至教育界,以至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有些家长更觉得要尽快教导幼儿学习使用电脑,让他们比别人先行一步,驱使他们变得更聪明。但这论调忽略了一个事实,无论人类怎样多元化以至全面使用电子媒介,每个人都需要在真实世界生活,都需要真实地处理日常的起居饮食。

近年来,愈来愈多儿童被诊断患上感觉统合失调,有一部分是遗传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后天欠缺应有的刺激所引起的。不论是甚麽原因,社会对人类的感觉统合的要求愈来愈高,但不幸地,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先进的科技,身体较少被转换至不同空间方位,自己的眼手不需太多协调便由成人代他们完成任务。他们未来需要面对很多挑战,但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训练不足,日后便容易遇上重重障碍。

玩玩具是儿童的天职,他们若有虚拟的玩具或游戏,可能缺乏了个人真实的感官刺激。在婴幼儿的阶段,家长需要为他们提供耳、眼、手、脚、身和脑的感官刺激,令他们产生应有的协调练习。坊间有很多按他们年龄阶段的玩具,分类也很清晰,如6个月玩的、一岁玩的、两岁玩的……应有尽有。只要家长愿意购买,不难找到合适的玩具,如手眼协调的、耳手互动的和耳眼感觉统合等等。

另外,家长可能希望孩子长大之后做教师、警察、律师、医生、工程师或老闆,他们可以透过玩具直接而具体地扮演有关角色,操弄所需的工具,应用恰当的语句,与人产生互动的真实反应。相比只是单看电脑屏幕,更能全面掌握多感官的刺激,因此建议家长买这类与职业技能有关的玩具,引起他们扮演在这些角色。

虽然家长可能花了不少的金钱买玩具,而玩的时间也可能不太长久,但可以保证他们获得应有的刺激,这绝对是值得的。为了更环保地使用这些玩具,家长亦可以集合以三个月为一阶段的玩具,转卖给其他家长或送给朋友。请各家长紧记按子女的发展,一定要买合适的玩具。

分类
家长锦囊

这一生也在进取 但你快乐吗?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学院副主席黄重光医生

「不成功,所以不快乐!」这种想法是不难理解的。但今时今日,为甚麽不少人是很成功,却不快乐呢?

在笔者的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很多不快乐的人。多年前,一位 60 多岁,事业成功而且很富有的人士与我谈心。他向笔者表示,自己多年来在事业上打拼,累积了很多财富,但却很寂寞和不快乐。于是笔者问他:「你一生在追求甚麽?」他毫不思索便回答:「事业。」我继续问他:「你得到事业,却失去了甚麽呢?」他沉思了好一会,然后告诉笔者,他和太太与子女的关係很疏离。

人生有两样东西很相似,搞不清楚两者往往就是不快乐的重要原因。这两样东西就是「需要」(need) 和「想要」(want)。要快乐,我们「需要」感情满足,即是要有良好的家庭关係和友谊。但很多人在追求他们「想要」的事业和财富,却忽略了家人,也不重视友情。虽然他们得到「想要」的事业和财富,但心中感情的「需要」却得不到满足,结果他们成为寂寞和不快乐的人。如果你感到不快乐,请你「停一停,想一想」,你一生在追求甚麽?

「我童年甚麽都有,却没有……」

你可曾想过你的内心住了一个小孩子?

我们会在人生中寻找很多东西,其中一样很重要的,就是要寻找你内心的小孩子。请你看一看这些照片,他们那一个像你内心的小孩子?

这也是多年前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位中年女士与我谈心:「我生长在一个富裕家庭,物质从不缺乏。但是妈妈却是一个不快乐的人,她常在家中,却很少陪伴我。而爸爸则经常长时间工作,我很少见到他。我的家里甚麽都有,不过就好像没有父母一样!」

这位女士自幼勤力读书,成绩非常好。长大后,她的事业亦很成功,结婚后丈夫很疼爱她,但她始终感觉自己是一个很不快乐的人。

孩子自小缺乏父母的爱,常会感觉不安、寂寞、不快乐。长大后虽然事业成功、家庭美满,但心中的不安、寂寞和不快乐,却始终挥之不去。为甚麽呢?简单来说,他们好像同时生存在两个世界,在「现实世界」里,他们是成功和幸福的成年人;但在他们的「心灵世界」中,却同时活着一个不安、寂寞和不快乐的小孩子。

如果你是一个不快乐的人,请你「停一停,想一想」,寻找一下你心中的小孩子,看一看他是一个快乐或是不快乐的孩子?

分类
家长锦囊

升小申请 家长如何为子女选校?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激活英文小学罗煦钧校长

小一入学申请已经开始了,家长可如何为子女选读适合的学校呢?如何了解一间学校才是正确?孩子的特质固然重要,但小朋友的可塑性很大,相对来说,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和学校是否能够符合家长的期望就更为重要。家长可从以下途径了解一间学校:

学校网站

很多家长都会通过学校网站了解学校,但不同学校网站的设计方向都不一样,不容易互相比较。不过网站一般可以提供一些基本资讯,算是一个方便了解学校的途径。

小学概览

《小学概览》也是一个可以取得学校基本资讯的途径。但和网站相反,由于《小学概览》的版面对标题和字数设限制,看上去似乎较容易比较,但很难看到学校特色,所以《小学概览》也只能算是提供多一个方便的途径供家长认识学校。

通过「口碑」了解

收集不同人对学校的评价,即一般对学校的「口碑」,可以是一个了解学校的重要途径,事实上亦是大部分家长考虑的重要因素。不过,通过「口碑」了解学校,家长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各人的观察可能都是不完整,而且学校是会改变,家长要多听不同人的意见。第二,各人对教育的期望都不同,别人认为重要的优点,你却不一定认为重要,你甚至可能认为是缺点。

参观学校

参观学校又如何呢?有人怀疑参观学校是否可以看到真面目,但笔者认为亲身接触还是重要的。每一间学校都有她期望让公众了解的讯息,亦即是学校所重视的元素,这可以在参观时了解得到。这间学校希望大家知道,她的学生有良好纪律,还是活泼自信呢?她强调学术水平高,还是多姿多采的活动呢?家长从中便可以有所比较。

清楚自己对教育的期望,有自己评估的方向,便不容易被表面的东西所影响。为子女选校并不容易,但假如家长能够清楚自己想要的,再多用不同的途径去了解,相信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分类
家长锦囊

开放式提问有助提升幼儿联想力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 註册教育心理学家彭智华

很多家长希望可以提升幼儿的思考能力,其实只要父母适当地引导子女把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串连起来,再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就可以让他们有意识地思考眼前所见到的事物和相关的知识。例如小朋友看到苹果的时候,让幼儿想想有甚麽物件亦是圆形或红色的;听见雀鸟的叫声,幼儿会想到甚麽动物也会飞。

多向子女提出没有限制性的问题

当家长向幼儿提出发问时,切勿强迫他们回答或要求一个确实的答案,甚至毋需他们马上回答问题,因为他们可能还在联想中。家长不需提出有任何限制的问题,可以随意地想起甚麽就问甚麽,例如筷子像甚麽物件,甚麽人和学生一样要穿制服。除了让他们多思考之外,家长亦可以与子女一起思考和讨论,藉此当作亲子活动,有助增进彼此的感情。

除了个别发问,家长还可以让幼儿与兄弟姊妹或朋友一起回答问题。对于能力较高的幼儿,父母可以让他们回答多些不同的答案;能力普通的小朋友,可以回答少一些的答案;能力相对较弱的,家长可以透过适当地提示和示范来引导他们回答。

父母可以从生活中寻找问题

家长可以在生活中找出可以提问的问题,甚至可以尝试问一些有想像和讨论空间的问题,好让子女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联想力。例如父母可以问子女户外有甚麽东西是圆形的、家里有甚麽东西是用铁做的、有甚麽食物是红色等。反而一些有确实和肯定答案的问题,例如数学题(1加1等于多少),我们一般称这些问题为「封闭式问题」,由于只有特定答案的问题,其实对提高幼儿的联想力没有太大帮助。

事实上,创意联想是应该从最小的事情开始推想,这样才是训练幼儿联想力和思考力的好方法。所以家长们不妨由今天开始,提升幼儿的联想能力吧!

分类
家长锦囊

与其过度保护 不如陪伴经历高低起跌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疗师 儿童游戏治疗师 李慧芝

最近在脸书上看到一位好友分享了一段短片,记录了她5岁的大儿子示范如何用锯齿小刀切西兰花,经剪接后的短片约3分半钟,全程由妈妈负责拍摄。在短片中,男孩的刀法谈不上熟练,但脸上却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而且还解说得头头是道。

作为一位治疗师,笔者也很贊同妈妈的做法,就是放手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和汲取经验,因为毕竟锯齿小刀的伤害性有限,即使真的割伤了手,最多也只是皮外伤,小孩子也会很快復原。可是我作为一子之母,观看着整个过程,也不其然担心起来。

小男孩顺利切完整棵西兰花,我也顿时松了一口气。我心里十分欣赏男孩的耐心和努力,但我更佩服这位妈妈的勇气。

很多时候,父母都会在放手让孩子尝试,以及担心孩子遭遇挫败两者之间挣扎着。许多父母在理性上明白孩子需要有适度的空间自主自决,并从中建立责任感和自信心。然而作为爱锡子女的父母,也同时会不忍看到孩子遇挫折或经历痛苦。这些担心和焦虑,会驱使父母以不同的方式保护孩子免于犯错,例如为孩子做决定,替孩子完成他们应负的责任,又或是说服孩子以父母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等等。

父母担心子女遇挫败,都是基于爱护他们,这亦是人之常情。然而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大的爱,并不是去保护孩子免于犯错和受伤,而是陪伴孩子经历种种高低起跌和成败得失。这一种陪伴包含了对子女的尊重、信任和支持,就是尊重孩子有自己的选择,并且信任他们有能力承担其选择的后果,以及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仍能百分百的支持孩子的决定。

没有人能保证孩子的人生一帆风顺,但父母的陪伴可以让子女感受到自己是绝不孤单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满有自信地不断探索、学习和发展所长。

分类
家长锦囊

以孩子的底线来欣赏孩子的进步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辅导心理学家 莫黛琳

有一位 3 岁小女孩,刚接受游戏治疗时,她妈妈说女孩每天在家因大大小小的事情,起码要发 3 至 4 次脾气,每次半小时以上。过了 3 个多月的游戏治疗后,她大哭的频密度已减少至 1 至 2 个星期一次,有时候 3 个星期才发生一次。但这位母亲依然觉得很困扰,因为在她的朋友圈子里面,孩子们一般哭 5 到 10 分钟便能够平復下来。而这位女儿,她每次大哭依然要花上起码半个小时才能够慢慢转化。

又有一位同龄的内向小男孩,刚开始接受游戏治疗时,他连续 4 次在游戏室内只碰他熟悉的玩具车,在他觉得安全的小小范围里面,小心翼翼地观察这个陌生的环境和我这一位陌生的姨姨。过了几个月后,他父亲说他在公园里开始愿意尝试自己玩滑梯,也愿意自己参与一些兴趣班,不需要父母陪同。但是,父母依然很担心他的社交能力,因为觉得「他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小男孩每一次参加团体活动,仍旧是睁大着双眼,站在人群的一角,静静地看着别人活动,自己并不参与。

没错,如果与别人比较,我们很容易见到自己孩子的不足。看到孩子进步,希望他们能够更上一层楼,是人之常情,父母的心怀。然而,请不要忘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的底线是不同的。当我们量度孩子有没有进步时,如果我们用别人的尺「一刀切」,我们可能很难看见孩子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前进,而只着眼于他们还没有做到的。

对于一个性情比较敏感,容易遇到挫折发脾气,比较难适应转变带来冲击的孩子而言,她可能依然需要半个小时来表达她的不如意。可是当她开始有能力,增强自己面对不如意时的抗逆力,减少哭的频密度,已经是进步。在她下一次大哭以前,她可能已经用尽了她的能量来适应生活中转变的节奏,抗衡各种不如意。她需要的,是父母体谅她片刻的软弱。她可能不会像那些适应力强的孩子,那麽轻松容易来面对生活。但是,有父母爱的体谅、明白和接纳,她会慢慢发展出抗逆和适应能力,使自己变得轻松一点。

对于内向和警觉性高的孩子而言,外界的各种刺激可能会超过他们的心力负荷。他们需要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候抽离自己,退回安全舒适区,慢慢观察环境,以求保持自己的完整和安全感。 他可能永远不会像那些外向的孩子般拥有无限的精力,在大部分环境中都能够即时投入,在人群中挥洒自如。父母不需要过分保护孩子,让他们一直停留在舒适区。但是,父母的接纳和陪伴,能够一步一步地帮助他们扩展自己的世界。相信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能够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进入这个世界。他不是没有兴趣社交,只是还没有找到适合他的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信,人的本能是希望自己能够成长,变得成熟的。孩子每一天都在进步。不论快慢,他们都在进步。问题是,我们能够纯粹站在孩子的角度,慢慢等待,以他们的本质、性情和底线来欣赏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散发出来的独特生命气息吗?

分类
家长锦囊

和睦家庭第一戒:和好要在睡觉前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舞台及电视编剧张飞帆
我家里有一条家规,唯一的一条。「别把悲伤带到梦里。」这条家规在我和太太结婚前就已经订下,直到成家立室,宝宝出生,规则一直沿用至今。
人与人相处,无论是家人好,朋友好,总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放诸热恋中的男女,自然也是一样。那时候跟太太拍拖,俩小口子难免间中会擦出小风波。那时候太太就提出了一个要求:「无论我们有甚麽争执,睡前请和解,我不想把悲伤带进梦里。」
作为聪明的男士,我当然听懂了言下之意,即是「无论你错定我错,总之嗌交嘅话你都要喺瞓之前凼返我!」
试过有好几次,我们争执得脸红耳热,那口气我无论如何也嚥不下肚。到了睡觉的时候,我心想,堂堂一个大男人,几碗白饭也吃得下,怎麽一口气嚥不下了?于是便跟太太道歉,两口子和好如初。

有一次,儿子一夫不知犯了甚麽事,被我责骂了几句,一整天都不肯跟我说话。起初他躲在房里,又或者躲在妈妈身后。但每次当他经过我面前,总会偷偷的瞄我一眼,然后又躲到我看不到的地方。
如是者,睡觉的时间到了。
平常孩子们都有个习惯,不论是一夫哥哥还是诺儿妹妹,睡前都一定会兴高采烈的跑过来亲吻我和太太,大声说句「Sweet dream」 、「Love you」云云。可是那一晚,一夫无论如何也不肯过来跟我说晚安。他一直黐着工人姐姐,不停嚷着要上床睡觉。
于是我走到他旁,问他:「你是不是生爸爸的气?」
一夫点头。
「因为爸爸今天责骂了你。」
他又点了点头,连眼睛也红起来了。
「我们和解好吗?」
摇头。
「如果爸爸向你道歉呢?」

终于,一夫哇的一声,抱着我哭了出来,堆积了一整天的委屈如决大川。
相信大家都清楚,争执,本来就双方都不好受。根据一夫的形容,当他生气的时候,心里就像有一千条虫虫在爬呀爬,咬呀咬。既然如此,试问有谁愿意带着一千条虫虫到睡梦里呢?
其实一夫根本也渴望和解,只是碍于面子,也不懂得抒发自己的感受。
我跟一夫说:「爸爸和妈妈有个约定,就是无论我们有甚麽争执,睡觉前都要和解!」
因为我们都不应让爱的人带着眼泪到梦里,不是吗?

分类
家长锦囊

认识常见的学童传染病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赵长成医生

香港的天气时好时坏,加上小朋友的抵抗力较弱,因而容易染上各种疾病。而且孩子在上学时会与同侪一起学习和游戏,所以令传染病更很容易在学校传播。所以家长必须对常见的学童传染病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为孩子做足预防措施,避免他们感染传染病。

香港的学童传染病可根据传播途径分成以下几类:

经飞沫传染
孩子吸入患者打喷嚏、咳嗽、吐痰或说话时所喷出的飞沫,或接触沾有病原体的物件后,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或口部,令病毒进入体内,从而感染传染病。常见的有上呼吸道感染(即坊间常指的伤风咳嗽)丶流感丶手足口病等。

经接触传染
即病毒经直接接触患者的身体,如皮肤接触等,最常见的有手足口病。

经空气传染
病原体能在空气中浮游一段时间,毋须经接触,便可由呼吸道进入人体内,常见的有水痘和麻疹。

由卫生环境引起
有些传染病因个人卫生处理不当而引起,如「尿道炎」或「胃肠炎」(即坊间常指的「肠胃炎」)。

处理方法
当孩子患上任何传染病时都不应上学,一来孩子可能在学校惹到更多病毒,或令他的抵抗力变得更低;二来为了公众着想,避免传播病毒,所以家长应让孩子在家好好休息,待病癒后才上学。另外,家长可为孩子及早做好预防工作,例如让孩子注射预防疫苗,包括流感或水痘等,注射后可有效预防病毒。

家长要教导孩子,尽量避免接触患有伤风咳的同学,同时勤洗手,适当使用消毒洗手液,保持个人卫生;亦要教导他们不要共用水杯及餐具,避免交义感染。

如果学校怀疑有人患上传染病,老师应提醒患者戴上口罩丶打喷嚏及咳嗽时用纸巾盖咀,同时尽量隔离该位学生及妥善处理分泌物,并通知家长带他看医生就诊。

分类
家长锦囊

小朋友出现分离焦虑症? 文中个案用7个方法舒缓分离焦虑问题!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家庭动力心理治疗师阮慧敏

小薰就读小学一年班,爸爸在小薰一岁时因病去世,妈妈早前依靠着丈夫的积蓄,一直在家照顾小薰,但近年因为经济情况变得紧张,妈妈要兼职工作,以支撑家庭的开支。小薰近日不知何故变得无法安心上课,每次妈妈带小薰到学校,她都大哭大闹,不让妈妈离开,甚至上课时也要妈妈待在学校外面一个多小时,好让她透过课室的窗看到妈妈,她才勉强可以在课室上课。

近日,小薰饲养的小花猫因病不幸去世,变得鬱鬱不欢,一直担心着不幸的事件会发生,例如妈妈也会有一天死去。自此以后,小薰害怕独自睡觉,身体亦经常不适,出现呕吐和头痛的症状。

这种情况维持了两个星期,妈妈筋疲力尽,感到十分担忧和焦虑。妈妈透过朋友介绍,向心理治疗师寻求协助。

心理治疗师透过游戏治疗,为小薰营造一个安全的治疗环境,和她建立信任关係,让她慢慢独自去探索,表达自己的不安。小薰从小呈现出退缩及害羞的气质,且自从妈妈兼职工作,小薰与妈妈建立的安全依附关係被动摇,所以心理治疗师为小薰规划的心理治疗目标,着重于让她体会到这个世界是温暖和安全的,并鼓励她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

妈妈向心理治疗师透露因为自己外出工作,感到没有好好地照顾小薰,所以在家裏对小薰变得千依百顺,尽力保护小薰免受伤害,例如小薰要处理一些简单的剪纸手工,妈妈也千叮万嘱小薰要小心,警告她如果不小心弄伤自己,便会送小薰往医院,在疫情下,妈妈亦不能陪伴左右。但这过度保护的育儿方式,令小薰感到十分焦虑,害怕与妈妈分离,而相信自己将会像心爱的小猫一样死去,晚上反复出现与妈妈和小猫分离的恶梦。

缓解儿童分离焦虑的方法

心理治疗师透过以下方法,帮助妈妈和小薰重新拼凑一个安全而且温暖的世界,令小薰建立独立自主行为,改善分离焦虑的表现。

1. 妈妈为小薰准备小花猫的相片,让小薰透过绘画好好和小花猫道别。

2. 小薰可以拣选一张自己和妈妈一起的生活照片放在书包裏,让她带到学校,以增加安全感。

3. 妈妈改变过度保护的育儿方式,避免对小薰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4. 当妈妈要离开学校的时候,会先清楚地告诉小薰她去那裏和多久会回来接她。

5. 妈妈告诉老师小薰的烦恼,好让老师作出适切的配合,以协助安抚小薰。

6.当妈妈和小薰在一起时,多拥抱和安慰她,让她感到被关怀。

7.每次小薰能够安然留在学校上课,妈妈会以小薰喜欢的食物作奖励。

分类
家长锦囊

如何协助孩子分清「需要」定「想要」?学理财从「身教」开始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认可儿童财商导师Miranda Lee

成长在疫情下的孩子,既不能外出上学,就连上街购物的机会也少了,不少家长们也担心孩子在成长的旅程上好像有点缺失,苦恼怎样为家中的孩子们提供「心灵」补充品。

最近朋友提及,她的8岁女儿原来已经学会自己网购,前阵子更在网上书店一口气购买了很多文具和书本,并利用父母网上支付平台付款。购买过程中,女儿原本只想选购两本故事书,但被不断弹出的广告和优惠吸引着,不自觉地选购了很多额外「想要」物品。

的确,大人偶尔也会「想要症发作」,被产品的外表及广告诱惑,形成冲动消费,对于理财观念较弱的小朋友,更易误以为网购「零负担」,只要由父母电子支付,一切就如「想要就有」的消费模式。

如何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

研究发现,父母对金钱的态度及理财的习惯,都直接影响孩子的理财观,所以「身教」相当重要,平日不妨让孩子多观察自己消费过程,体验父母如何面对「想要」的诱惑,购物前先问自己三条问题:例如是否物有所值,是否已有相类似,是否经常使用到等等,当自己已经心中有数,自然可以避免冲动消费。

为了寓购物于学习,我会先让孩子选购自己所需物品,付款时,就是教导孩子「理财」的好时机。重新让他们检视购物车内那些是「需要」的,考虑物品的价值和实用性,提醒「想要」虽可以满足慾望,但是否「需要」立即购买,并要由自己零用钱负担,直接让他们从钱包里拿出金钱来结账。这样,孩子便变得谨慎,立即思前想后,挣扎「买与不买」,苦恼之情相当搞笑。所以鼓励小朋友使用实体金钱,明白东西是要用钱买回来,不能随便浪费。

父母对金钱的运用,是孩子建立理财观的一面镜。所以以身作则十分重要,好好善用生活中的契机。所谓「想要」是无穷无尽,金钱却是有限,我们消费前必须三思,分辨「需要」和「想要」,量入为出。特别在疫情下,让孩子学会感恩和知足,才是给孩子一生受用的理财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