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家长锦囊

运动强化大脑机能 三招让孩子爱上运动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游戏治疗师冯祉禧

笔者早前参与了台湾教师专业进修交流活动,见识到台湾的教育着重以运动培养孩子成长,让我得到启发,希望与各位父母分享。其中一所作交流的学校称得上是体育学院小学版「虎林小学」。一踏进学校,同学便以政府推广的健身操欢迎我们。他们一起跟着拍子动动手脚,做出各式各样的热身动作,让人感到他们就像老虎仔一样的精神活泼,而我就如进入了充满老虎仔的森林一般。

运动能强化孩子学习能力

虎林小学的刘校长説学校是政府重点学校,专注培养同学的体育发展,并相信透过运动能强化他们学习能力。他们以哈佛医学院精神科临床助理教授 John J. Ratey, MD 的硏究为基础,提倡零时运动计划。此计划提倡学生于所有时间都在运动,即零时 (Anytime)。每当小休时,学生便会跑到操场做运动,他们会玩躲避球、攀钢架或打羽毛球,所有学生都享受每个运动时刻。

运动的好处  强化大脑机能

众所周知,运动有强身健体的功效,而在 Ratey 的研究中,他指出更多有关运动对大脑的好处。他形容大脑是讯息处理中心,透过不同的传递者(化学物质)于不同路径传达讯息。在运动时,大脑能有效地生产更多传递者和强化路径,使讯息传得更快更准。

将理论应用于学习上,学生以运动强化大脑机能,再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效。研究证实运动能提高学生专注力和记忆力,而这都是成功学习的必备条件。此外,运动能使大脑製造 Dopamine(令人有快乐感的化学物质),令学生能愉快地学习,成绩自然会更加优秀。

如何让孩子爱上运动?

为了让孩子享受运动的时间和好处,家长必需让孩子爱上运动,以下有三项建议:

1.零时运动
多让孩子有运动的机会,如提供合宜的时间,工具和场地,同时家长要留意环境的安全。
2.健康运动
多教导孩子因爱健康而做运动,多提及运动对健康的好处。
3.一起运动
多与孩子一起运动,享受运动的时刻,享受亲子的美好时光。

分类
家长锦囊

建立父亲威权 真的需要吗?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八爪鱼家长梁永乐先生

自从被发型师剪了一个金正恩发型后,我不断思考应否在家向一对子女,实施「金正恩式管教」,以强权宣扬对爸爸的个人英雄式崇拜,藉此挽回我在家中的地位及权威,执行「伟大父亲领导人」,正准备在所有房间挂上自己的英伟照片,播放「爱爸爸」歌曲,可惜还未实施已宣告失败。

应从小向孩子建立权威?

不少朋友都会提醒笔者要趁孩子还小的时候建立权威,否则到长大后就不会获得尊重。朋友一番好意,都是根据他们小时候怎样被「教导」或「教训」,然后对爸爸的又「敬」又「畏」,到长大后与父亲关係也不错,所以得出结论是「棒下出孝儿」、「唔得唔听话」。

有朋友分享亲身「捱打」故事是「由于每天都被打,有大有小,已经习惯喇」,有一晚感到奇怪,因为未被人「教训」,睡前更不忘提醒父母「打唔打呀?若唔打,我去瞓喇……」充满黑色幽默。但幸好朋友本性善良,长大后没有报復心理,也没有成为杀人犯。

拆解真正父权威力

如何建立父亲的权威是千古难题,我反而问「为甚麽一定要建立父权?」目的是方便管理吗?一声令下指挥若定,所有子女乖乖听话;或又有多少是满足自己的权力慾,「我是阿爸,你是子女,我说话你便要听。」更甚者是「我说一就是一,子女没有权利说二。」我相信,倘若我是这样的「强权型」爸爸,自己也不会觉得快乐,因为我的爸爸也非如此霸道,一直以来从未「主宰」我的升学、就业等等的决定,除了小时候考试、默书取得近乎零分时,会狠狠赠一句「你搞乜?」一句话我已心底发毛,我觉得这才是父权的威力。

身教比管教重要

说回我的「金正恩管教」,长子希哥经常因为换衣服而闹脾气,对话经常如下,太太或我﹕「换衫喇﹗要出外啊﹗」我不断尽力表现父权(假扮)怒斥说︰「快去换衫,快快快﹗」希哥扰扰攘攘却未见行动,太太按捺不住﹕「仲未换衫?有无搞错﹗」希哥抢答﹕「爸爸不肯帮我换衫﹗」我:「我话帮你换,你又唔换,快过来。」希哥大发脾气﹕「我要自己换。」正常的我会气上心头,由假扮演变成为真的发怒前,希哥急步走过来抱住说﹕「今日父亲节,父亲节快乐﹗」我感觉似曾相识⋯⋯ 身教比管教重要,「金正恩管教」就更不需要,自动搁置。

分类
家长锦囊

未适当处理幼儿不安感或加剧分离焦虑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新领域潜能发展中心註册教育心理学家彭智华

即将又踏入开学月,有很多幼儿在第一次到幼稚园上学时,都会哭泣不断。但也有幼儿不需要任何适应期,便可开心上学去,因为家长能让他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及模拟的练习。对幼儿来说,入读幼稚园可能是他们第一个重大挑战,因为有些幼儿是在入读幼稚园时才第一次真正与家人分离,但只要让他们有足够时间,渐渐熟悉了学校环境之后,就对幼稚园的生活産生了安全感,自然不会哭泣了。

而最困扰家长及教师的,大概是入读数周后,幼儿还在上学时持续哭泣或明言抗拒回校。情况好一点的,可能会不喜欢参加课外活动,再严重一点的可能会拒絶上学,有些极端的例子甚至会不允许父母离开自已的视线范围,这些都是分离焦虑的问题。

其实,幼儿不适应与家人分离,可能还有深层次的原因需要跟大家深入理解。例如有些幼儿在初生时因体重不足,或身体有毛病而要入住婴儿深切治疗部,或因生病而需要住院或做手术,虽然这些医学支援对他们而言是必须的,但也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心理上经历了一些心理创伤经验,自此可能害怕陌生人或陌生地方,容易产生分离焦虑,他们的安全感比别的幼儿低。

有些可能是雪上加霜的情况,就是遇上幼儿不容许家长上班,或因需要将幼儿交托给褓母照顾,但幼儿不愿意被留下,家长考虑了现实的需要,在情急下必须与他们强行分离,或是说谎欺骗他们,由于家长误用了不适当的方法,结果加强了他们在婴幼儿时期的不安全感觉。所谓心理创伤经验,其实是一些造成他们心理上害怕的事件。

小时候一些与家人分离,而且家长没有好好处理的事件,是造成幼儿缺乏安全感的主要原因。讽刺的是,有些只是照顾者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没有提供足够安全及温饱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经常更换照顾者或地方,而且照顾的手法有很强烈的对比,令他们在上学前已经历心理适应上的考验。

分类
家长锦囊

家长与孩子的情感语言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家庭动力儿童游戏治疗师

   婚姻及家庭治疗师 李慧芝

在我们的成长经验中,我们都甚少被教育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学校和社会均着重培育儿童的认知、分析和解难能力等,所以我们大多习惯讨论事情和观点,很少直接用说话来表达情感。即使家人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我们也不习惯分享彼此内心的感受。

有家长会问,我以行动(例如拥抱、亲吻孩子)来表达对孩子的关怀,不已经足够了吗?父母有必要用言语肯定和回应孩子的感受及需要吗?

父母以行动表达对孩子的爱当然重要,但父母对子女的同理回应,能够更具体和切实地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明白和接纳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这不但能强化亲子关係,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子女亦能从中学习如何以语言表达情感和需要,有助减少孩子以不良行为表达内心困扰。

事实上,情感的语言的确不是我们日常习惯的语言,很多父母都担心,假如肯定和同理回应孩子的负面情绪,可能会纵容和加剧孩子的不良行为。例如当孩子因失去心爱物件而感到伤心时,父母都会害怕重提事件,会触及孩子伤心的感受。父母或许会对孩子说:「不要紧,玩别的便是了!」、「试试看能否买另一个代替吧。」父母都希望透过解决孩子的问题,安抚他们的情绪。

然而,这样孩子不但无法从父母的回应中,学习如何接触和了解自己的感受,并有效调节自己负面的情绪,更没有机会从挫败中汲取经验,建立责任感。

假如父母可以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经验,并尝试说出他们的感受,即使简单一句「我想,你失去了你最心爱的物件,你一定很伤心、难过。」这对于孩子而言,已经给予他们最有力的支持和安慰,使他们更有信心和勇气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分类
家长锦囊

要爱孩子 先要爱自己 3招教你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家庭动力儿童游戏治疗师

   婚姻及家庭治疗师李慧芝

在现今的社会,父母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确实不容易。笔者曾经接触过很多家长,发现大部分父母所面对的困难,并非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也并非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孩子,而是难以在孩子出现状况时,仍能保持对孩子的信任和乐观的态度。很多时候,父母担心孩子的问题会持续和恶化,因而变得愈加焦急,并重複以无效的方法处理孩子的问题。

那麽,父母该如何保持最佳的心理状况,面对管教子女的压力和挑战呢?以下几点可供父母参考:

对自己的压力指数更敏感

父母也是人,所以都会有情绪低落或身心疲惫的时候。父母对自己精神状态敏感的目的,在于提醒自己,要先好好照顾自己的需要。因为当父母在高度压力的状态下,难以有效地敏感和回应孩子的需要。反之,不适当的回应有可能会伤害孩子及破坏亲子关係。

善用资源,纾缓压力

当父母感到有压力时,应该尽量发掘和善用自己内在和外在的资源,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例如找家人或朋友倾诉、做一些能令自己放松的事情、找一些正向的思想和信念鼓励自己等。目的在于令自己得到适当的休息,暂时纾缓压力。

3. 转念,反思
假如父母的压力持续及增加,便需要寻求专业的协助。有时候,这些压力不止来自外在环境的影响。父母的自我价值、世界观及对事物的看法,都会影响我们如何做父母。例如有些父母会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未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结果不断催促子女学习或参加活动,甚至当孩子出现压力和负面情绪时,这些父母也无法有弹性地回应子女的需要。假如父母能意识及照顾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便能避免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至下一代。

因此,父母爱孩子,也得要先爱自己。只有父母健康快乐,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分类
家长锦囊

画画窥探孩子内心世界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心启晴专业辅导学院

   心理治疗师 李伟堂

绘画可以给予我们抒发感受的空间,作者利用画笔创作,以另一种语言和自己对话,从中安抚个人情绪或获得领悟,解开个人的心结。

常为小事而哭

回想过去的儿童辅导中,有父母来求助,他们不明白为何儿子小明常为一些小事而哭,例如迟了看电视、迟了吃晚饭、爸爸晚了回家等,他们和小明提及情况,但就是不明所以,对他们造成困扰。于是笔者建议为小明进行一次画画评估,了解小明心目中的成长环境,或可了解小明爱哭的缘故。

画画洞悉爱哭因由

小明画了一幅「家庭的故事」,他一边绘画,一边道出心中感受,父母整天忙着工作,令他很多时候独自在家中玩耍。当父母回家后,小明很想和他们玩,但爸爸很快显得不耐烦。在小明心中,爸爸好像经常发怒;每当妈妈看到这种情况,便会和爸爸吵起来。在小明眼中,妈妈和爸爸吵起来时,妈妈总是一脸难过。在小明心中,他知道父母都是疼爱自己,但当他看到爸爸发怒及妈妈伤心是因他而起时,他便感到难过。

从画画窥探内心世界

后来,笔者再次会晤小明的父母,他们从没想过,在小明面前的争吵,原来深深的刻在儿子心中。另外,爸爸亦发现工作后的疲倦状态影响亲子互动的质素。为此,笔者教爸爸一些放松的方法,并建议在家中设立一个「冷静区」,给大家一个空间舒缓个人情绪,而父母亦承诺避免在小明面前争吵。

一个月后,小明没有再为一些小事而哭,亲子关係比从前融洽。绘画可以反映儿童内心的世界观。在创作过程中,儿童有意无意投射内心的一面,让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更有效地协助他们健康成长。

分类
家长锦囊

书写能力小训练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婴幼儿心理发展协会心理谘询师程卫强先生

「他的字永远都写不到在线上,全部会『飞』的!」

「他的字都不能写在格里,通常一个字『霸』两个格!」

「他写字时经常跳行或跳格!」

「他写字时好像不够力似的,字迹浅得几乎看不到了!」

这是都是很多孩子在K2学习写字时的写照。孩子在书写时,需要很多能力的配合,最简单的,是小手指肌肉的力量及灵活性(精细动作)。如果精细动作训练不足,孩子可能会出现写字或执笔无力等情况。家长可如何处理和训练呢?很简单,就是从小便让他们多玩泥胶、黏土和麵粉等玩意。

其次,视觉空间及眼球的控制,对抄写也有一定的重要性。一般的球类活动是极佳的训练项目,透过视觉追踪并作出击(或踢)球的动作,也是一个很天然和有趣的训练。除此之外,找不同游戏(找出两幅图画的不同之处)、迷宫游戏(先用眼找出路,然后才用笔连线)等,也对眼球的控制能力有所脾益。

在抄写练习中,手眼协调当然也不可忽视!抛接豆袋、钓鱼游戏、倒水练习和剪纸等,对手眼协调帮助也很大。

这些游戏应该在甚麽时候开始进行?每天需要「操练」多久?其实,当这些游戏在孩子懂得和能够玩的时候,家长便可以与他们玩了。而且,家长应以孩子的意愿为基础,当孩子不想玩时,家长便应该转换游戏,而并不是硬性要求进行多久。笔者的理念是,透过日常的游戏,孩子便可以获得一定的技巧,避免问题出现,而不是进行补救式的操练。否则,多好的游戏也会变得乏味无趣,是受苦多于享受吧!

分类
家长锦囊

小朋友好怕丑 可以点算好?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孩子是怕陌生人,还是怕任何人?

其实,害羞对于幼儿来说也是相当普遍。因为他们不理解对方的动机或意向,或是对陌生的新环境而感到害怕,这是很平常的反应。害羞是一种心理的内在意识,家长应从幼儿对不同人的反应,分析他们是害怕陌生人,还是害羞得连熟悉的人也感到害怕。

如果孩子是因为陌生人的外表和衣着打扮奇特,或是身处陌生的环境、灯光不足或是封闭密的空间而感到害羞。其实成年人也可能有这些行为表现,就像身处陌生的地方或人群时,行为较害羞或惊慌都是正常的。

循序渐进 适应环境和人群

事实上,有外向的幼儿,也有内向的,这是他们个性的特质。家长一方面需要接受他们,另一方面需要培育他们突破自己。如果幼儿是长时间地害羞,就会影响他们探索四周事物和提升认知能力的机会、与人交往及互动可提升社交能力的机会,以及参与不同学习、接触新事物的可能性。

家长应由熟识到陌生,循序渐进让幼儿适应和他人相处。由同住的家人到亲戚、邻居、熟朋友、生疏的朋友到陌生人,慢慢把幼儿的社群圈子日渐扩阔。另外,有些幼儿不是害怕面对人,而是因为身处某些陌生环境,家长应定期带幼儿到不同的陌生地方接触新事物,让他们学习处变不惊,增加他们社交的安全领域,但家长亦不能操之过急。

发展障碍亦引致孩子「害羞」

此外,家长也应留意幼儿会否出现了一些发展上的障碍,而令家长误以为是害羞,或者这障碍是令幼儿变得害羞的真正原因。例如幼儿如果出现听力发展问题,他的反应及接收声音能力自然较正常的幼儿为差。又例如,如果幼儿有近视或远视,往往会因为看不清楚而出现「害羞」的情况。如果家长并未察觉这是视力问题所致,就会以为幼儿是真的比较害羞,而忽略了真正的问题。

还有,感统有否失调、有没有社交障碍、不同感官渠道之间的协调是否有发展不佳的情况,都会令幼儿出现以上的情况。如果家长未能判断问题所在,可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找出问题的根本,对症下药及早处理,就可大大减少对幼儿的影响。

分类
家长锦囊

学校班主任比你想像更重要

家長錦囊

家长锦囊

撰文:许龙杰医生

儿童精神病学 (Child Psychiatry) 首要处理的课题,是要分辨小朋友的行为是正常还是失常,而正常与否,就应跟据儿童发展心理学 (Chil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的规律作判断。但在现实情况下,难道家长要找来一大堆儿童发展的专书,对着教科书来观察孩子吗?这实在费时失事。而其中一个较为简单的方法是:问一问孩子的学校班主任。

大家有听过小朋友会年年升班,小一升小二、小三升小四,但有听过老师会升班的吗?一般而言,很多老师都会经年累月教授同一级别的学生,年资长一点的老师,更可能十多年都对着相同岁数的小朋友。如此累积下来,接触同一岁数的学生可能数以百计。

儿童的发展评估首重同龄儿童之间的比较,把大量的数据样本以统计学的方法,釐定正常与不正常的参考定义。一位资历丰富的老师,她本身的教学经验里已包含了相当大的样本数量 (sample size),可以据之判断何谓正常和不正常。

比方说,今年9月小一开学,一位班主任又要面对一班30人的新同学。在评核每一位个别同学之时,班主任都会在脑海中不自觉地把眼前的小朋友,跟以往教过的同一年龄学生作出比较。假如在比较之下,发觉学生有点「不妥」、「怪怪地」,这种感觉其实已经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只是老师们不自知。

很多家长都对学校和老师有很大的不信任。笔者也观察到,学校和老师有一些常见的评估盲点(例如普遍对成绩好的同学的行为标准较寛松)。但要记着,家长每天对着的,只是自己那 1、2 个子女,但学校和老师,对着的可是上百个学生。要分辨小朋友的情绪和行为是正常还是不正常,学校和老师的意见,绝对有参考价值。

分类
家长锦囊

父母子女性格大不同 引发误解与担忧?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心启晴专业辅导学院李伟堂心理治疗师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心理类型,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天赋的气质,成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成长方向。然而父母与子女的气质不同,可能会在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引起了一些误解及担忧。

从健谈变沉默 在家在校表现不同

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有一位母亲带同他 5 岁的儿子阿智来到笔者的中心,在与母亲的初步倾谈下,母亲是一位颇健谈的人,她会一边思考一边谈及阿智的生活情况,其中她提到阿智在幼稚园及学习小组中,表现沉默,与在家的健谈大为不同。另外,当阿智放学回家后,母亲看到他一脸倦容、一言不发,于是上前慰问他上学的情况,但阿智就不想多讲,独自的看书或玩玩具。母亲亦曾尝试致电查询阿智在幼稚园的情况,但老师回报表示阿智上学时并没有甚麽异样,令母亲颇苦恼,担心他在学是否不开心,但又不懂或不敢说出来。

笔者向母亲建议为阿智进行一次游戏谘询评估,希望能多了解阿智的性格特点。我邀请他进入游戏室,并容许他可以在游戏室中主导游戏。在过程中,他倾向表现先观察,且多以眼神问我是否可以玩那些玩具。当笔者表现对他游戏感兴趣时,他会不语的主动让我看他玩游戏,时而向我报以微笑。在这次与阿智的游戏谘询评估,初步阿智的气质倾向「内向」,所以母亲所讲的情况亦是倾向「内向」孩子的表现。

「外向」和「内向」孩子 沟通方法各有不同

笔者发现或许是母亲的气质倾向「外向」,而阿智倾向「内向」,但由于气质的不同,结果引起了母亲对阿智的担忧。于是笔者为母亲讲解有关「外向」与「内向」气质的不同,例如「外向」的孩子经过一天上学回家后,能透过对父母倾谈上课的过程,而重新活泼起来;相对而言,「内向」的孩子则需要安静下来,整合一天的学习,然后可以与父母倾谈上课的过程等。让母亲明白气质的不同后,并教导如何与「内向」的孩子倾谈他的心事。

经过一星期后,笔者再度与这位母亲联络,她已了解到原来儿子是一位倾向「内向」的儿童,和自己的表现颇不同,而且笔者亦已教导有关引导孩子说出心事的方法,令她终于能释虑了。其实天赋气质,各有差异,若能好好引导,不但可以解开亲子的误解,更能提升对子女的管与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