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最新消息 - 簡 荣获2024国家宪法日联校升旗礼 – 积极参与奖 文章作者 由system 发布日期 28/02/2025 荣获2024国家宪法日联校升旗礼 – 积极参与奖无评论 荣获2024国家宪法日联校升旗礼 – 积极参与奖 荣获2024国家宪法日联校升旗礼 – 积极参与奖
分类 最新消息 - 簡 荣获香港交通安全队新界南总区周年检阅礼2025 – 全场总冠军 文章作者 由system 发布日期 26/02/2025 荣获香港交通安全队新界南总区周年检阅礼2025 – 全场总冠军无评论 荣获香港交通安全队新界南总区周年检阅礼2025 – 全场总冠军 荣获香港交通安全队新界南总区周年检阅礼2025 – 全场总冠军
分类 家长锦囊 书写能力小训练 文章作者 由system 发布日期 10/02/2025 书写能力小训练无评论 家长锦囊 2 月 2025 撰文:婴幼儿心理发展协会心理谘询师程卫强先生「他的字永远都写不到在线上,全部会『飞』的!」「他的字都不能写在格里,通常一个字『霸』两个格!」「他写字时经常跳行或跳格!」「他写字时好像不够力似的,字迹浅得几乎看不到了!」这是都是很多孩子在K2学习写字时的写照。孩子在书写时,需要很多能力的配合,最简单的,是小手指肌肉的力量及灵活性(精细动作)。如果精细动作训练不足,孩子可能会出现写字或执笔无力等情况。家长可如何处理和训练呢?很简单,就是从小便让他们多玩泥胶、黏土和麵粉等玩意。 其次,视觉空间及眼球的控制,对抄写也有一定的重要性。一般的球类活动是极佳的训练项目,透过视觉追踪并作出击(或踢)球的动作,也是一个很天然和有趣的训练。除此之外,找不同游戏(找出两幅图画的不同之处)、迷宫游戏(先用眼找出路,然后才用笔连线)等,也对眼球的控制能力有所脾益。在抄写练习中,手眼协调当然也不可忽视!抛接豆袋、钓鱼游戏、倒水练习和剪纸等,对手眼协调帮助也很大。 这些游戏应该在甚麽时候开始进行?每天需要「操练」多久?其实,当这些游戏在孩子懂得和能够玩的时候,家长便可以与他们玩了。而且,家长应以孩子的意愿为基础,当孩子不想玩时,家长便应该转换游戏,而并不是硬性要求进行多久。笔者的理念是,透过日常的游戏,孩子便可以获得一定的技巧,避免问题出现,而不是进行补救式的操练。否则,多好的游戏也会变得乏味无趣,是受苦多于享受吧! 返回
分类 家长锦囊 小朋友好怕丑 可以点算好? 文章作者 由system 发布日期 01/02/2025 家长锦囊 2 月 2025 孩子是怕陌生人,还是怕任何人?其实,害羞对于幼儿来说也是相当普遍。因为他们不理解对方的动机或意向,或是对陌生的新环境而感到害怕,这是很平常的反应。害羞是一种心理的内在意识,家长应从幼儿对不同人的反应,分析他们是害怕陌生人,还是害羞得连熟悉的人也感到害怕。如果孩子是因为陌生人的外表和衣着打扮奇特,或是身处陌生的环境、灯光不足或是封闭密的空间而感到害羞。其实成年人也可能有这些行为表现,就像身处陌生的地方或人群时,行为较害羞或惊慌都是正常的。循序渐进 适应环境和人群事实上,有外向的幼儿,也有内向的,这是他们个性的特质。家长一方面需要接受他们,另一方面需要培育他们突破自己。如果幼儿是长时间地害羞,就会影响他们探索四周事物和提升认知能力的机会、与人交往及互动可提升社交能力的机会,以及参与不同学习、接触新事物的可能性。家长应由熟识到陌生,循序渐进让幼儿适应和他人相处。由同住的家人到亲戚、邻居、熟朋友、生疏的朋友到陌生人,慢慢把幼儿的社群圈子日渐扩阔。另外,有些幼儿不是害怕面对人,而是因为身处某些陌生环境,家长应定期带幼儿到不同的陌生地方接触新事物,让他们学习处变不惊,增加他们社交的安全领域,但家长亦不能操之过急。 发展障碍亦引致孩子「害羞」此外,家长也应留意幼儿会否出现了一些发展上的障碍,而令家长误以为是害羞,或者这障碍是令幼儿变得害羞的真正原因。例如幼儿如果出现听力发展问题,他的反应及接收声音能力自然较正常的幼儿为差。又例如,如果幼儿有近视或远视,往往会因为看不清楚而出现「害羞」的情况。如果家长并未察觉这是视力问题所致,就会以为幼儿是真的比较害羞,而忽略了真正的问题。还有,感统有否失调、有没有社交障碍、不同感官渠道之间的协调是否有发展不佳的情况,都会令幼儿出现以上的情况。如果家长未能判断问题所在,可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找出问题的根本,对症下药及早处理,就可大大减少对幼儿的影响。 返回
分类 家长锦囊 学校班主任比你想像更重要 文章作者 由system 发布日期 01/02/2025 学校班主任比你想像更重要无评论 家長錦囊 2 月 2025 撰文:许龙杰医生儿童精神病学 (Child Psychiatry) 首要处理的课题,是要分辨小朋友的行为是正常还是失常,而正常与否,就应跟据儿童发展心理学 (Chil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的规律作判断。但在现实情况下,难道家长要找来一大堆儿童发展的专书,对着教科书来观察孩子吗?这实在费时失事。而其中一个较为简单的方法是:问一问孩子的学校班主任。大家有听过小朋友会年年升班,小一升小二、小三升小四,但有听过老师会升班的吗?一般而言,很多老师都会经年累月教授同一级别的学生,年资长一点的老师,更可能十多年都对着相同岁数的小朋友。如此累积下来,接触同一岁数的学生可能数以百计。儿童的发展评估首重同龄儿童之间的比较,把大量的数据样本以统计学的方法,釐定正常与不正常的参考定义。一位资历丰富的老师,她本身的教学经验里已包含了相当大的样本数量 (sample size),可以据之判断何谓正常和不正常。 比方说,今年9月小一开学,一位班主任又要面对一班30人的新同学。在评核每一位个别同学之时,班主任都会在脑海中不自觉地把眼前的小朋友,跟以往教过的同一年龄学生作出比较。假如在比较之下,发觉学生有点「不妥」、「怪怪地」,这种感觉其实已经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只是老师们不自知。很多家长都对学校和老师有很大的不信任。笔者也观察到,学校和老师有一些常见的评估盲点(例如普遍对成绩好的同学的行为标准较寛松)。但要记着,家长每天对着的,只是自己那 1、2 个子女,但学校和老师,对着的可是上百个学生。要分辨小朋友的情绪和行为是正常还是不正常,学校和老师的意见,绝对有参考价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