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家長錦囊

運動強化大腦機能 三招讓孩子愛上運動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遊戲治療師馮祉禧

筆者早前參與了台灣教師專業進修交流活動,見識到台灣的教育著重以運動培養孩子成長,讓我得到啟發,希望與各位父母分享。其中一所作交流的學校稱得上是體育學院小學版「虎林小學」。一踏進學校,同學便以政府推廣的健身操歡迎我們。他們一起跟着拍子動動手腳,做出各式各樣的熱身動作,讓人感到他們就像老虎仔一樣的精神活潑,而我就如進入了充滿老虎仔的森林一般。

運動能強化孩子學習能力

虎林小學的劉校長説學校是政府重點學校,專注培養同學的體育發展,並相信透過運動能強化他們學習能力。他們以哈佛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助理教授 John J. Ratey, MD 的硏究為基礎,提倡零時運動計劃。此計劃提倡學生於所有時間都在運動,即零時 (Anytime)。每當小休時,學生便會跑到操場做運動,他們會玩躲避球、攀鋼架或打羽毛球,所有學生都享受每個運動時刻。

運動的好處  強化大腦機能

眾所周知,運動有強身健體的功效,而在 Ratey 的研究中,他指出更多有關運動對大腦的好處。他形容大腦是訊息處理中心,透過不同的傳遞者(化學物質)於不同路徑傳達訊息。在運動時,大腦能有效地生產更多傳遞者和強化路徑,使訊息傳得更快更準。

將理論應用於學習上,學生以運動強化大腦機能,再提升他們的學習成效。研究證實運動能提高學生專注力和記憶力,而這都是成功學習的必備條件。此外,運動能使大腦製造 Dopamine(令人有快樂感的化學物質),令學生能愉快地學習,成績自然會更加優秀。

如何讓孩子愛上運動?

為了讓孩子享受運動的時間和好處,家長必需讓孩子愛上運動,以下有三項建議:

  1. 零時運動
    多讓孩子有運動的機會,如提供合宜的時間,工具和場地,同時家長要留意環境的安全。
  2. 健康運動
    多教導孩子因愛健康而做運動,多提及運動對健康的好處。
  3. 一起運動
    多與孩子一起運動,享受運動的時刻,享受親子的美好時光。
分類
家長錦囊

建立父親威權 真的需要嗎?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八爪魚家長梁永樂先生

自從被髮型師剪了一個金正恩髮型後,我不斷思考應否在家向一對子女,實施「金正恩式管教」,以強權宣揚對爸爸的個人英雄式崇拜,藉此挽回我在家中的地位及權威,執行「偉大父親領導人」,正準備在所有房間掛上自己的英偉照片,播放「愛爸爸」歌曲,可惜還未實施已宣告失敗。

應從小向孩子建立權威?

不少朋友都會提醒筆者要趁孩子還小的時候建立權威,否則到長大後就不會獲得尊重。朋友一番好意,都是根據他們小時候怎樣被「教導」或「教訓」,然後對爸爸的又「敬」又「畏」,到長大後與父親關係也不錯,所以得出結論是「棒下出孝兒」、「唔得唔聽話」。

有朋友分享親身「捱打」故事是「由於每天都被打,有大有小,已經習慣喇」,有一晚感到奇怪,因為未被人「教訓」,睡前更不忘提醒父母「打唔打呀?若唔打,我去瞓喇……」充滿黑色幽默。但幸好朋友本性善良,長大後沒有報復心理,也沒有成為殺人犯。

拆解真正父權威力

如何建立父親的權威是千古難題,我反而問「為甚麼一定要建立父權?」目的是方便管理嗎?一聲令下指揮若定,所有子女乖乖聽話;或又有多少是滿足自己的權力慾,「我是阿爸,你是子女,我說話你便要聽。」更甚者是「我說一就是一,子女沒有權利說二。」我相信,倘若我是這樣的「強權型」爸爸,自己也不會覺得快樂,因為我的爸爸也非如此霸道,一直以來從未「主宰」我的升學、就業等等的決定,除了小時候考試、默書取得近乎零分時,會狠狠贈一句「你搞乜?」一句話我已心底發毛,我覺得這才是父權的威力。

身教比管教重要

說回我的「金正恩管教」,長子希哥經常因為換衣服而鬧脾氣,對話經常如下,太太或我﹕「換衫喇﹗要出外啊﹗」我不斷盡力表現父權(假扮)怒斥說︰「快去換衫,快快快﹗」希哥擾擾攘攘卻未見行動,太太按捺不住﹕「仲未換衫?有無搞錯﹗」希哥搶答﹕「爸爸不肯幫我換衫﹗」我:「我話幫你換,你又唔換,快過來。」希哥大發脾氣﹕「我要自己換。」正常的我會氣上心頭,由假扮演變成為真的發怒前,希哥急步走過來抱住說﹕「今日父親節,父親節快樂﹗」我感覺似曾相識⋯⋯ 身教比管教重要,「金正恩管教」就更不需要,自動擱置。

分類
家長錦囊

未適當處理幼兒不安感或加劇分離焦慮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即將又踏入開學月,有很多幼兒在第一次到幼稚園上學時,都會哭泣不斷。但也有幼兒不需要任何適應期,便可開心上學去,因為家長能讓他們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及模擬的練習。對幼兒來說,入讀幼稚園可能是他們第一個重大挑戰,因為有些幼兒是在入讀幼稚園時才第一次真正與家人分離,但只要讓他們有足夠時間,漸漸熟悉了學校環境之後,就對幼稚園的生活産生了安全感,自然不會哭泣了。

而最困擾家長及教師的,大概是入讀數周後,幼兒還在上學時持續哭泣或明言抗拒回校。情況好一點的,可能會不喜歡參加課外活動,再嚴重一點的可能會拒絶上學,有些極端的例子甚至會不允許父母離開自已的視線範圍,這些都是分離焦慮的問題。

其實,幼兒不適應與家人分離,可能還有深層次的原因需要跟大家深入理解。例如有些幼兒在初生時因體重不足,或身體有毛病而要入住嬰兒深切治療部,或因生病而需要住院或做手術,雖然這些醫學支援對他們而言是必須的,但也可能會導致他們在心理上經歷了一些心理創傷經驗,自此可能害怕陌生人或陌生地方,容易產生分離焦慮,他們的安全感比別的幼兒低。

有些可能是雪上加霜的情況,就是遇上幼兒不容許家長上班,或因需要將幼兒交托給褓母照顧,但幼兒不願意被留下,家長考慮了現實的需要,在情急下必須與他們強行分離,或是說謊欺騙他們,由於家長誤用了不適當的方法,結果加強了他們在嬰幼兒時期的不安全感覺。所謂心理創傷經驗,其實是一些造成他們心理上害怕的事件。

小時候一些與家人分離,而且家長沒有好好處理的事件,是造成幼兒缺乏安全感的主要原因。諷刺的是,有些只是照顧者在他們的日常生活裡,沒有提供足夠安全及溫飽的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經常更換照顧者或地方,而且照顧的手法有很強烈的對比,令他們在上學前已經歷心理適應上的考驗。

分類
家長錦囊

家長與孩子的情感語言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家庭動力兒童遊戲治療師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李慧芝

在我們的成長經驗中,我們都甚少被教育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校和社會均著重培育兒童的認知、分析和解難能力等,所以我們大多習慣討論事情和觀點,很少直接用說話來表達情感。即使家人之間的交流和對話,我們也不習慣分享彼此內心的感受。

有家長會問,我以行動(例如擁抱、親吻孩子)來表達對孩子的關懷,不已經足夠了嗎?父母有必要用言語肯定和回應孩子的感受及需要嗎?

父母以行動表達對孩子的愛當然重要,但父母對子女的同理回應,能夠更具體和切實地讓孩子體會到,父母是明白和接納他們的想法和感受。這不但能強化親子關係,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子女亦能從中學習如何以語言表達情感和需要,有助減少孩子以不良行為表達內心困擾。

事實上,情感的語言的確不是我們日常習慣的語言,很多父母都擔心,假如肯定和同理回應孩子的負面情緒,可能會縱容和加劇孩子的不良行為。例如當孩子因失去心愛物件而感到傷心時,父母都會害怕重提事件,會觸及孩子傷心的感受。父母或許會對孩子說:「不要緊,玩別的便是了!」、「試試看能否買另一個代替吧。」父母都希望透過解決孩子的問題,安撫他們的情緒。

然而,這樣孩子不但無法從父母的回應中,學習如何接觸和了解自己的感受,並有效調節自己負面的情緒,更沒有機會從挫敗中汲取經驗,建立責任感。

假如父母可以設身處地,從孩子的角度了解他們的經驗,並嘗試說出他們的感受,即使簡單一句「我想,你失去了你最心愛的物件,你一定很傷心、難過。」這對於孩子而言,已經給予他們最有力的支持和安慰,使他們更有信心和勇氣地面對生活的挑戰。

分類
家長錦囊

要愛孩子 先要愛自己 3招教你保持最佳心理狀態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家庭動力兒童遊戲治療師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李慧芝

 

在現今的社會,父母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確實不容易。筆者曾經接觸過很多家長,發現大部分父母所面對的困難,並非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也並非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孩子,而是難以在孩子出現狀況時,仍能保持對孩子的信任和樂觀的態度。很多時候,父母擔心孩子的問題會持續和惡化,因而變得愈加焦急,並重複以無效的方法處理孩子的問題。

 

那麼,父母該如何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況,面對管教子女的壓力和挑戰呢?以下幾點可供父母參考:

 

  1. 對自己的壓力指數更敏感

父母也是人,所以都會有情緒低落或身心疲憊的時候。父母對自己精神狀態敏感的目的,在於提醒自己,要先好好照顧自己的需要。因為當父母在高度壓力的狀態下,難以有效地敏感和回應孩子的需要。反之,不適當的回應有可能會傷害孩子及破壞親子關係。

 

  1. 善用資源,紓緩壓力

當父母感到有壓力時,應該盡量發掘和善用自己內在和外在的資源,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例如找家人或朋友傾訴、做一些能令自己放鬆的事情、找一些正向的思想和信念鼓勵自己等。目的在於令自己得到適當的休息,暫時紓緩壓力。

3. 轉念,反思
假如父母的壓力持續及增加,便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有時候,這些壓力不止來自外在環境的影響。父母的自我價值、世界觀及對事物的看法,都會影響我們如何做父母。例如有些父母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未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結果不斷催促子女學習或參加活動,甚至當孩子出現壓力和負面情緒時,這些父母也無法有彈性地回應子女的需要。假如父母能意識及照顧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便能避免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至下一代。

因此,父母愛孩子,也得要先愛自己。只有父母健康快樂,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分類
家長錦囊

畫畫窺探孩子內心世界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

   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

繪畫可以給予我們抒發感受的空間,作者利用畫筆創作,以另一種語言和自己對話,從中安撫個人情緒或獲得領悟,解開個人的心結。

常為小事而哭

回想過去的兒童輔導中,有父母來求助,他們不明白為何兒子小明常為一些小事而哭,例如遲了看電視、遲了吃晚飯、爸爸晚了回家等,他們和小明提及情況,但就是不明所以,對他們造成困擾。於是筆者建議為小明進行一次畫畫評估,了解小明心目中的成長環境,或可了解小明愛哭的緣故。

畫畫洞悉愛哭因由

小明畫了一幅「家庭的故事」,他一邊繪畫,一邊道出心中感受,父母整天忙著工作,令他很多時候獨自在家中玩耍。當父母回家後,小明很想和他們玩,但爸爸很快顯得不耐煩。在小明心中,爸爸好像經常發怒;每當媽媽看到這種情況,便會和爸爸吵起來。在小明眼中,媽媽和爸爸吵起來時,媽媽總是一臉難過。在小明心中,他知道父母都是疼愛自己,但當他看到爸爸發怒及媽媽傷心是因他而起時,他便感到難過。

從畫畫窺探內心世界

後來,筆者再次會晤小明的父母,他們從沒想過,在小明面前的爭吵,原來深深的刻在兒子心中。另外,爸爸亦發現工作後的疲倦狀態影響親子互動的質素。為此,筆者教爸爸一些放鬆的方法,並建議在家中設立一個「冷靜區」,給大家一個空間舒緩個人情緒,而父母亦承諾避免在小明面前爭吵。

一個月後,小明沒有再為一些小事而哭,親子關係比從前融洽。繪畫可以反映兒童內心的世界觀。在創作過程中,兒童有意無意投射內心的一面,讓我們可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更有效地協助他們健康成長。

分類
家長錦囊

學校班主任比你想像更重要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許龍杰醫生

兒童精神病學 (Child Psychiatry) 首要處理的課題,是要分辨小朋友的行為是正常還是失常,而正常與否,就應跟據兒童發展心理學 (Chil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的規律作判斷。但在現實情況下,難道家長要找來一大堆兒童發展的專書,對著教科書來觀察孩子嗎?這實在費時失事。而其中一個較為簡單的方法是:問一問孩子的學校班主任。

大家有聽過小朋友會年年升班,小一升小二、小三升小四,但有聽過老師會升班的嗎?一般而言,很多老師都會經年累月教授同一級別的學生,年資長一點的老師,更可能十多年都對著相同歲數的小朋友。如此累積下來,接觸同一歲數的學生可能數以百計。

兒童的發展評估首重同齡兒童之間的比較,把大量的數據樣本以統計學的方法,釐定正常與不正常的參考定義。一位資歷豐富的老師,她本身的教學經驗裡已包含了相當大的樣本數量 (sample size),可以據之判斷何謂正常和不正常。

比方說,今年9月小一開學,一位班主任又要面對一班30人的新同學。在評核每一位個別同學之時,班主任都會在腦海中不自覺地把眼前的小朋友,跟以往教過的同一年齡學生作出比較。假如在比較之下,發覺學生有點「不妥」、「怪怪地」,這種感覺其實已經有統計學上的意義!只是老師們不自知。

很多家長都對學校和老師有很大的不信任。筆者也觀察到,學校和老師有一些常見的評估盲點(例如普遍對成績好的同學的行為標準較寛鬆)。但要記著,家長每天對著的,只是自己那 1、2 個子女,但學校和老師,對著的可是上百個學生。要分辨小朋友的情緒和行為是正常還是不正常,學校和老師的意見,絕對有參考價值。

分類
家長錦囊

書寫能力小訓練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心理諮詢師程衛強先生

「他的字永遠都寫不到在線上,全部會『飛』的!」

「他的字都不能寫在格裡,通常一個字『霸』兩個格!」

「他寫字時經常跳行或跳格!」

「他寫字時好像不夠力似的,字跡淺得幾乎看不到了!」

這是都是很多孩子在K2學習寫字時的寫照。孩子在書寫時,需要很多能力的配合,最簡單的,是小手指肌肉的力量及靈活性(精細動作)。如果精細動作訓練不足,孩子可能會出現寫字或執筆無力等情況。家長可如何處理和訓練呢?很簡單,就是從小便讓他們多玩泥膠、黏土和麵粉等玩意。

其次,視覺空間及眼球的控制,對抄寫也有一定的重要性。一般的球類活動是極佳的訓練項目,透過視覺追蹤並作出擊(或踢)球的動作,也是一個很天然和有趣的訓練。除此之外,找不同遊戲(找出兩幅圖畫的不同之處)、迷宮遊戲(先用眼找出路,然後才用筆連線)等,也對眼球的控制能力有所脾益。

在抄寫練習中,手眼協調當然也不可忽視!拋接豆袋、釣魚遊戲、倒水練習和剪紙等,對手眼協調幫助也很大。

這些遊戲應該在甚麼時候開始進行?每天需要「操練」多久?其實,當這些遊戲在孩子懂得和能夠玩的時候,家長便可以與他們玩了。而且,家長應以孩子的意願為基礎,當孩子不想玩時,家長便應該轉換遊戲,而並不是硬性要求進行多久。筆者的理念是,透過日常的遊戲,孩子便可以獲得一定的技巧,避免問題出現,而不是進行補救式的操練。否則,多好的遊戲也會變得乏味無趣,是受苦多於享受吧!

分類
家長錦囊

父母子女性格大不同 引發誤解與擔憂?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李偉堂心理治療師

根據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所提出的心理類型,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天賦的氣質,成為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成長方向。然而父母與子女的氣質不同,可能會在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引起了一些誤解及擔憂。

從健談變沉默 在家在校表現不同

在一位朋友的介紹下,有一位母親帶同他 5 歲的兒子阿智來到筆者的中心,在與母親的初步傾談下,母親是一位頗健談的人,她會一邊思考一邊談及阿智的生活情況,其中她提到阿智在幼稚園及學習小組中,表現沉默,與在家的健談大為不同。另外,當阿智放學回家後,母親看到他一臉倦容、一言不發,於是上前慰問他上學的情況,但阿智就不想多講,獨自的看書或玩玩具。母親亦曾嘗試致電查詢阿智在幼稚園的情況,但老師回報表示阿智上學時並沒有甚麼異樣,令母親頗苦惱,擔心他在學是否不開心,但又不懂或不敢說出來。

筆者向母親建議為阿智進行一次遊戲諮詢評估,希望能多了解阿智的性格特點。我邀請他進入遊戲室,並容許他可以在遊戲室中主導遊戲。在過程中,他傾向表現先觀察,且多以眼神問我是否可以玩那些玩具。當筆者表現對他遊戲感興趣時,他會不語的主動讓我看他玩遊戲,時而向我報以微笑。在這次與阿智的遊戲諮詢評估,初步阿智的氣質傾向「內向」,所以母親所講的情況亦是傾向「內向」孩子的表現。

「外向」和「內向」孩子 溝通方法各有不同

筆者發現或許是母親的氣質傾向「外向」,而阿智傾向「內向」,但由於氣質的不同,結果引起了母親對阿智的擔憂。於是筆者為母親講解有關「外向」與「內向」氣質的不同,例如「外向」的孩子經過一天上學回家後,能透過對父母傾談上課的過程,而重新活潑起來;相對而言,「內向」的孩子則需要安靜下來,整合一天的學習,然後可以與父母傾談上課的過程等。讓母親明白氣質的不同後,並教導如何與「內向」的孩子傾談他的心事。

經過一星期後,筆者再度與這位母親聯絡,她已了解到原來兒子是一位傾向「內向」的兒童,和自己的表現頗不同,而且筆者亦已教導有關引導孩子說出心事的方法,令她終於能釋慮了。其實天賦氣質,各有差異,若能好好引導,不但可以解開親子的誤解,更能提升對子女的管與教啊!

分類
家長錦囊

玩玩具助幼兒發展 勿只依賴科技產品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由於 21 世紀已經進入了電子媒體的世代,很多家長都沒有買報紙的習慣,同時亦已習慣在網上與人溝通、購物、看報紙和玩遊戲等。有部分家長亦開始減少買玩具給子女,因為很多遊戲可以在網上隨時隨地玩,既方便又經濟,項目多元化又易於攜帶。

事實上,電腦的應用正不斷普及,從以前商業世界逐漸發展至教育界,以至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有些家長更覺得要盡快教導幼兒學習使用電腦,讓他們比別人先行一步,驅使他們變得更聰明。但這論調忽略了一個事實,無論人類怎樣多元化以至全面使用電子媒介,每個人都需要在真實世界生活,都需要真實地處理日常的起居飲食。

近年來,愈來愈多兒童被診斷患上感覺統合失調,有一部分是遺傳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後天欠缺應有的刺激所引起的。不論是甚麼原因,社會對人類的感覺統合的要求愈來愈高,但不幸地,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先進的科技,身體較少被轉換至不同空間方位,自己的眼手不需太多協調便由成人代他們完成任務。他們未來需要面對很多挑戰,但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訓練不足,日後便容易遇上重重障礙。

玩玩具是兒童的天職,他們若有虛擬的玩具或遊戲,可能缺乏了個人真實的感官刺激。在嬰幼兒的階段,家長需要為他們提供耳、眼、手、腳、身和腦的感官刺激,令他們產生應有的協調練習。坊間有很多按他們年齡階段的玩具,分類也很清晰,如6個月玩的、一歲玩的、兩歲玩的……應有盡有。只要家長願意購買,不難找到合適的玩具,如手眼協調的、耳手互動的和耳眼感覺統合等等。

另外,家長可能希望孩子長大之後做教師、警察、律師、醫生、工程師或老闆,他們可以透過玩具直接而具體地扮演有關角色,操弄所需的工具,應用恰當的語句,與人產生互動的真實反應。相比只是單看電腦屏幕,更能全面掌握多感官的刺激,因此建議家長買這類與職業技能有關的玩具,引起他們扮演在這些角色。

雖然家長可能花了不少的金錢買玩具,而玩的時間也可能不太長久,但可以保證他們獲得應有的刺激,這絕對是值得的。為了更環保地使用這些玩具,家長亦可以集合以三個月為一階段的玩具,轉賣給其他家長或送給朋友。請各家長緊記按子女的發展,一定要買合適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