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家長錦囊

這一生也在進取 但你快樂嗎?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副主席黃重光醫生

「不成功,所以不快樂!」這種想法是不難理解的。但今時今日,為甚麼不少人是很成功,卻不快樂呢?

在筆者的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很多不快樂的人。多年前,一位 60 多歲,事業成功而且很富有的人士與我談心。他向筆者表示,自己多年來在事業上打拼,累積了很多財富,但卻很寂寞和不快樂。於是筆者問他:「你一生在追求甚麼?」他毫不思索便回答:「事業。」我繼續問他:「你得到事業,卻失去了甚麼呢?」他沉思了好一會,然後告訴筆者,他和太太與子女的關係很疏離。

人生有兩樣東西很相似,搞不清楚兩者往往就是不快樂的重要原因。這兩樣東西就是「需要」(need) 和「想要」(want)。要快樂,我們「需要」感情滿足,即是要有良好的家庭關係和友誼。但很多人在追求他們「想要」的事業和財富,卻忽略了家人,也不重視友情。雖然他們得到「想要」的事業和財富,但心中感情的「需要」卻得不到滿足,結果他們成為寂寞和不快樂的人。如果你感到不快樂,請你「停一停,想一想」,你一生在追求甚麼?

「我童年甚麼都有,卻沒有……」

你可曾想過你的內心住了一個小孩子?

我們會在人生中尋找很多東西,其中一樣很重要的,就是要尋找你內心的小孩子。請你看一看這些照片,他們那一個像你內心的小孩子?

這也是多年前的一個真實故事,一位中年女士與我談心:「我生長在一個富裕家庭,物質從不缺乏。但是媽媽卻是一個不快樂的人,她常在家中,卻很少陪伴我。而爸爸則經常長時間工作,我很少見到他。我的家裡甚麼都有,不過就好像沒有父母一樣!」

這位女士自幼勤力讀書,成績非常好。長大後,她的事業亦很成功,結婚後丈夫很疼愛她,但她始終感覺自己是一個很不快樂的人。

孩子自小缺乏父母的愛,常會感覺不安、寂寞、不快樂。長大後雖然事業成功、家庭美滿,但心中的不安、寂寞和不快樂,卻始終揮之不去。為甚麼呢?簡單來說,他們好像同時生存在兩個世界,在「現實世界」裡,他們是成功和幸福的成年人;但在他們的「心靈世界」中,卻同時活著一個不安、寂寞和不快樂的小孩子。

如果你是一個不快樂的人,請你「停一停,想一想」,尋找一下你心中的小孩子,看一看他是一個快樂或是不快樂的孩子?

分類
家長錦囊

開放式提問有助提升幼兒聯想力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很多家長希望可以提升幼兒的思考能力,其實只要父母適當地引導子女把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串連起來,再提出引導性的問題,就可以讓他們有意識地思考眼前所見到的事物和相關的知識。例如小朋友看到蘋果的時候,讓幼兒想想有甚麼物件亦是圓形或紅色的;聽見雀鳥的叫聲,幼兒會想到甚麼動物也會飛。

多向子女提出沒有限制性的問題

當家長向幼兒提出發問時,切勿強迫他們回答或要求一個確實的答案,甚至毋需他們馬上回答問題,因為他們可能還在聯想中。家長不需提出有任何限制的問題,可以隨意地想起甚麼就問甚麼,例如筷子像甚麼物件,甚麼人和學生一樣要穿制服。除了讓他們多思考之外,家長亦可以與子女一起思考和討論,藉此當作親子活動,有助增進彼此的感情。

除了個別發問,家長還可以讓幼兒與兄弟姊妹或朋友一起回答問題。對於能力較高的幼兒,父母可以讓他們回答多些不同的答案;能力普通的小朋友,可以回答少一些的答案;能力相對較弱的,家長可以透過適當地提示和示範來引導他們回答。

父母可以從生活中尋找問題

家長可以在生活中找出可以提問的問題,甚至可以嘗試問一些有想像和討論空間的問題,好讓子女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聯想力。例如父母可以問子女戶外有甚麼東西是圓形的、家裡有甚麼東西是用鐵做的、有甚麼食物是紅色等。反而一些有確實和肯定答案的問題,例如數學題(1加1等於多少),我們一般稱這些問題為「封閉式問題」,由於只有特定答案的問題,其實對提高幼兒的聯想力沒有太大幫助。

事實上,創意聯想是應該從最小的事情開始推想,這樣才是訓練幼兒聯想力和思考力的好方法。所以家長們不妨由今天開始,提升幼兒的聯想能力吧!

分類
家長錦囊

升小申請 家長如何為子女選校?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激活英文小學羅煦鈞校長

小一入學申請已經開始了,家長可如何為子女選讀適合的學校呢?如何了解一間學校才是正確?孩子的特質固然重要,但小朋友的可塑性很大,相對來說,家長對教育的期望和學校是否能夠符合家長的期望就更為重要。家長可從以下途徑了解一間學校:

1. 學校網站

很多家長都會通過學校網站了解學校,但不同學校網站的設計方向都不一樣,不容易互相比較。不過網站一般可以提供一些基本資訊,算是一個方便了解學校的途徑。

2.小學概覽

《小學概覽》也是一個可以取得學校基本資訊的途徑。但和網站相反,由於《小學概覽》的版面對標題和字數設限制,看上去似乎較容易比較,但很難看到學校特色,所以《小學概覽》也只能算是提供多一個方便的途徑供家長認識學校。

3.通過「口碑」了解

收集不同人對學校的評價,即一般對學校的「口碑」,可以是一個了解學校的重要途徑,事實上亦是大部分家長考慮的重要因素。不過,通過「口碑」了解學校,家長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各人的觀察可能都是不完整,而且學校是會改變,家長要多聽不同人的意見。第二,各人對教育的期望都不同,別人認為重要的優點,你卻不一定認為重要,你甚至可能認為是缺點。

4.參觀學校

參觀學校又如何呢?有人懷疑參觀學校是否可以看到真面目,但筆者認為親身接觸還是重要的。每一間學校都有她期望讓公眾了解的訊息,亦即是學校所重視的元素,這可以在參觀時了解得到。這間學校希望大家知道,她的學生有良好紀律,還是活潑自信呢?她強調學術水平高,還是多姿多采的活動呢?家長從中便可以有所比較。

清楚自己對教育的期望,有自己評估的方向,便不容易被表面的東西所影響。為子女選校並不容易,但假如家長能夠清楚自己想要的,再多用不同的途徑去了解,相信一切都會水到渠成。

分類
家長錦囊

與其過度保護 不如陪伴經歷高低起跌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兒童遊戲治療師 李慧芝

最近在臉書上看到一位好友分享了一段短片,記錄了她5歲的大兒子示範如何用鋸齒小刀切西蘭花,經剪接後的短片約3分半鐘,全程由媽媽負責拍攝。在短片中,男孩的刀法談不上熟練,但臉上卻一副氣定神閒的樣子,而且還解說得頭頭是道。

作為一位治療師,筆者也很贊同媽媽的做法,就是放手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和汲取經驗,因為畢竟鋸齒小刀的傷害性有限,即使真的割傷了手,最多也只是皮外傷,小孩子也會很快復原。可是我作為一子之母,觀看著整個過程,也不其然擔心起來。

小男孩順利切完整棵西蘭花,我也頓時鬆了一口氣。我心裡十分欣賞男孩的耐心和努力,但我更佩服這位媽媽的勇氣。

很多時候,父母都會在放手讓孩子嘗試,以及擔心孩子遭遇挫敗兩者之間掙扎著。許多父母在理性上明白孩子需要有適度的空間自主自決,並從中建立責任感和自信心。然而作為愛錫子女的父母,也同時會不忍看到孩子遇挫折或經歷痛苦。這些擔心和焦慮,會驅使父母以不同的方式保護孩子免於犯錯,例如為孩子做決定,替孩子完成他們應負的責任,又或是說服孩子以父母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等等。

父母擔心子女遇挫敗,都是基於愛護他們,這亦是人之常情。然而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大的愛,並不是去保護孩子免於犯錯和受傷,而是陪伴孩子經歷種種高低起跌和成敗得失。這一種陪伴包含了對子女的尊重、信任和支持,就是尊重孩子有自己的選擇,並且信任他們有能力承擔其選擇的後果,以及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仍能百分百的支持孩子的決定。

沒有人能保證孩子的人生一帆風順,但父母的陪伴可以讓子女感受到自己是絕不孤單的。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滿有自信地不斷探索、學習和發展所長。

分類
家長錦囊

以孩子的底線來欣賞孩子的進步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輔導心理學家 莫黛琳

有一位 3 歲小女孩,剛接受遊戲治療時,她媽媽說女孩每天在家因大大小小的事情,起碼要發 3 至 4 次脾氣,每次半小時以上。過了 3 個多月的遊戲治療後,她大哭的頻密度已減少至 1 至 2 個星期一次,有時候 3 個星期才發生一次。但這位母親依然覺得很困擾,因為在她的朋友圈子裡面,孩子們一般哭 5 到 10 分鐘便能夠平復下來。而這位女兒,她每次大哭依然要花上起碼半個小時才能夠慢慢轉化。

又有一位同齡的內向小男孩,剛開始接受遊戲治療時,他連續 4 次在遊戲室內只碰他熟悉的玩具車,在他覺得安全的小小範圍裡面,小心翼翼地觀察這個陌生的環境和我這一位陌生的姨姨。過了幾個月後,他父親說他在公園裡開始願意嘗試自己玩滑梯,也願意自己參與一些興趣班,不需要父母陪同。但是,父母依然很擔心他的社交能力,因為覺得「他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小男孩每一次參加團體活動,仍舊是睜大着雙眼,站在人群的一角,靜靜地看著別人活動,自己並不參與。

沒錯,如果與別人比較,我們很容易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看到孩子進步,希望他們能夠更上一層樓,是人之常情,父母的心懷。然而,請不要忘記,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們的底線是不同的。當我們量度孩子有沒有進步時,如果我們用別人的尺「一刀切」,我們可能很難看見孩子的進步,鼓勵他們繼續前進,而只著眼於他們還沒有做到的。

對於一個性情比較敏感,容易遇到挫折發脾氣,比較難適應轉變帶來衝擊的孩子而言,她可能依然需要半個小時來表達她的不如意。可是當她開始有能力,增強自己面對不如意時的抗逆力,減少哭的頻密度,已經是進步。在她下一次大哭以前,她可能已經用盡了她的能量來適應生活中轉變的節奏,抗衡各種不如意。她需要的,是父母體諒她片刻的軟弱。她可能不會像那些適應力強的孩子,那麼輕鬆容易來面對生活。但是,有父母愛的體諒、明白和接納,她會慢慢發展出抗逆和適應能力,使自己變得輕鬆一點。

對於內向和警覺性高的孩子而言,外界的各種刺激可能會超過他們的心力負荷。他們需要在他們認為適當的時候抽離自己,退回安全舒適區,慢慢觀察環境,以求保持自己的完整和安全感。 他可能永遠不會像那些外向的孩子般擁有無限的精力,在大部分環境中都能夠即時投入,在人群中揮灑自如。父母不需要過分保護孩子,讓他們一直停留在舒適區。但是,父母的接納和陪伴,能夠一步一步地幫助他們擴展自己的世界。相信他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能夠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進入這個世界。他不是沒有興趣社交,只是還沒有找到適合他的方法。

人本主義心理學相信,人的本能是希望自己能夠成長,變得成熟的。孩子每一天都在進步。不論快慢,他們都在進步。問題是,我們能夠純粹站在孩子的角度,慢慢等待,以他們的本質、性情和底線來欣賞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散發出來的獨特生命氣息嗎?

分類
家長錦囊

和睦家庭第一戒:和好要在睡覺前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舞台及電視編劇張飛帆
我家裡有一條家規,唯一的一條。「別把悲傷帶到夢裡。」這條家規在我和太太結婚前就已經訂下,直到成家立室,寶寶出生,規則一直沿用至今。
人與人相處,無論是家人好,朋友好,總會有意見不合的時候。放諸熱戀中的男女,自然也是一樣。那時候跟太太拍拖,倆小口子難免間中會擦出小風波。那時候太太就提出了一個要求:「無論我們有甚麼爭執,睡前請和解,我不想把悲傷帶進夢裡。」
作為聰明的男士,我當然聽懂了言下之意,即是「無論你錯定我錯,總之嗌交嘅話你都要喺瞓之前氹返我!」
試過有好幾次,我們爭執得臉紅耳熱,那口氣我無論如何也嚥不下肚。到了睡覺的時候,我心想,堂堂一個大男人,幾碗白飯也吃得下,怎麼一口氣嚥不下了?於是便跟太太道歉,兩口子和好如初。

有一次,兒子一夫不知犯了甚麼事,被我責罵了幾句,一整天都不肯跟我說話。起初他躲在房裡,又或者躲在媽媽身後。但每次當他經過我面前,總會偷偷的瞄我一眼,然後又躲到我看不到的地方。
如是者,睡覺的時間到了。
平常孩子們都有個習慣,不論是一夫哥哥還是諾兒妹妹,睡前都一定會興高采烈的跑過來親吻我和太太,大聲說句「Sweet dream」 、「Love you」云云。可是那一晚,一夫無論如何也不肯過來跟我說晚安。他一直黐著工人姐姐,不停嚷著要上床睡覺。
於是我走到他旁,問他:「你是不是生爸爸的氣?」
一夫點頭。
「因為爸爸今天責罵了你。」
他又點了點頭,連眼睛也紅起來了。
「我們和解好嗎?」
搖頭。
「如果爸爸向你道歉呢?」

終於,一夫哇的一聲,抱著我哭了出來,堆積了一整天的委屈如決大川。
相信大家都清楚,爭執,本來就雙方都不好受。根據一夫的形容,當他生氣的時候,心裡就像有一千條蟲蟲在爬呀爬,咬呀咬。既然如此,試問有誰願意帶著一千條蟲蟲到睡夢裡呢?
其實一夫根本也渴望和解,只是礙於面子,也不懂得抒發自己的感受。
我跟一夫說:「爸爸和媽媽有個約定,就是無論我們有甚麼爭執,睡覺前都要和解!」
因為我們都不應讓愛的人帶著眼淚到夢裡,不是嗎?

分類
家長錦囊

認識常見的學童傳染病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趙長成醫生

香港的天氣時好時壞,加上小朋友的抵抗力較弱,因而容易染上各種疾病。而且孩子在上學時會與同儕一起學習和遊戲,所以令傳染病更很容易在學校傳播。所以家長必須對常見的學童傳染病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為孩子做足預防措施,避免他們感染傳染病。

香港的學童傳染病可根據傳播途徑分成以下幾類:

經飛沫傳染
孩子吸入患者打噴嚏、咳嗽、吐痰或說話時所噴出的飛沫,或接觸沾有病原體的物件後,再觸摸自己的眼睛、鼻子或口部,令病毒進入體內,從而感染傳染病。常見的有上呼吸道感染(即坊間常指的傷風咳嗽)丶流感丶手足口病等。

經接觸傳染
即病毒經直接接觸患者的身體,如皮膚接觸等,最常見的有手足口病。

經空氣傳染
病原體能在空氣中浮游一段時間,毋須經接觸,便可由呼吸道進入人體內,常見的有水痘和麻疹。

由衛生環境引起
有些傳染病因個人衛生處理不當而引起,如「尿道炎」或「胃腸炎」(即坊間常指的「腸胃炎」)。

處理方法
當孩子患上任何傳染病時都不應上學,一來孩子可能在學校惹到更多病毒,或令他的抵抗力變得更低;二來為了公眾著想,避免傳播病毒,所以家長應讓孩子在家好好休息,待病癒後才上學。另外,家長可為孩子及早做好預防工作,例如讓孩子注射預防疫苗,包括流感或水痘等,注射後可有效預防病毒。

家長要教導孩子,盡量避免接觸患有傷風咳的同學,同時勤洗手,適當使用消毒洗手液,保持個人衛生;亦要教導他們不要共用水杯及餐具,避免交义感染。

如果學校懷疑有人患上傳染病,老師應提醒患者戴上口罩丶打噴嚏及咳嗽時用紙巾蓋咀,同時盡量隔離該位學生及妥善處理分泌物,並通知家長帶他看醫生就診。

分類
家長錦囊

如何協助孩子分清「需要」定「想要」?學理財從「身教」開始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認可兒童財商導師Miranda Lee

成長在疫情下的孩子,既不能外出上學,就連上街購物的機會也少了,不少家長們也擔心孩子在成長的旅程上好像有點缺失,苦惱怎樣為家中的孩子們提供「心靈」補充品。

最近朋友提及,她的8歲女兒原來已經學會自己網購,前陣子更在網上書店一口氣購買了很多文具和書本,並利用父母網上支付平台付款。購買過程中,女兒原本只想選購兩本故事書,但被不斷彈出的廣告和優惠吸引著,不自覺地選購了很多額外「想要」物品。

的確,大人偶爾也會「想要症發作」,被產品的外表及廣告誘惑,形成衝動消費,對於理財觀念較弱的小朋友,更易誤以為網購「零負擔」,只要由父母電子支付,一切就如「想要就有」的消費模式。

如何培養正確的消費習慣?

研究發現,父母對金錢的態度及理財的習慣,都直接影響孩子的理財觀,所以「身教」相當重要,平日不妨讓孩子多觀察自己消費過程,體驗父母如何面對「想要」的誘惑,購物前先問自己三條問題:例如是否物有所值,是否已有相類似,是否經常使用到等等,當自己已經心中有數,自然可以避免衝動消費。

為了寓購物於學習,我會先讓孩子選購自己所需物品,付款時,就是教導孩子「理財」的好時機。重新讓他們檢視購物車內那些是「需要」的,考慮物品的價值和實用性,提醒「想要」雖可以滿足慾望,但是否「需要」立即購買,並要由自己零用錢負擔,直接讓他們從錢包裡拿出金錢來結賬。這樣,孩子便變得謹慎,立即思前想後,掙扎「買與不買」,苦惱之情相當搞笑。所以鼓勵小朋友使用實體金錢,明白東西是要用錢買回來,不能隨便浪費。

父母對金錢的運用,是孩子建立理財觀的一面鏡。所以以身作則十分重要,好好善用生活中的契機。所謂「想要」是無窮無盡,金錢卻是有限,我們消費前必須三思,分辨「需要」和「想要」,量入為出。特別在疫情下,讓孩子學會感恩和知足,才是給孩子一生受用的理財智慧。

分類
家長錦囊

學好3招,想小朋友聽指示其實唔難!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點解你咁唔聽話?」、「你睇吓阿邊個個小朋友幾乖」,有沒有覺得以上說話似曾相識?小朋友「唔聽話」,是很多父母想解決又解決不了的問題。部分父母會選擇責罵,令親子關係變差,部分父母選擇放手不管,但又怕小朋友「愈大愈壞」。

想小朋友健康快樂成長,又能夠適當服從指令,其實不難,關鍵就在於父母手中。

1.不要轟炸式提出要求

將心比己,假如你一回到公司,上司就向你提出十個工作要求,你也會變得心情欠佳。然後你會苦惱應該先做哪件事,又可能會覺得工作太多,壓力大增。小朋友也一樣,同時接收過多指令會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亦未必有能力分出指令的優先次序,於是索性「當聽唔到」。家長應該等小朋友先完成一件事,再吩咐第二件事,而非一口氣把所有要求說出。

2.不要用詢問語氣

有些家長喜歡用詢問句下指令,例如「食完飯不如自己打掃番好唔好啊」。對小朋友來說,這個不是一個指令,而是一個疑問,是可以選擇不做的。如果家長是想小朋友飯後自己收拾碗筷,應該直接說「食完飯要自己打掃番」。

3.選一個大家都專心的時間

甚麼時候提出指令亦是一個重要的學問,有時小朋友在看電視或打手機時,你提出的指令他可能根本沒有聽到,只是反射式的「哦」、「好」,結果當然就是忘得一乾二淨。家長可以等小朋友看完電視,或直接要求小朋友給予自己一分鐘時間,確保小朋友有聽清楚自己的要求。此外,家長在提出要求時,亦應放下手上的其他事項,給小朋友樹立與人對話要專心的榜樣。

分類
家長錦囊

價值觀教育——同理心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卓王詠詩博士

最近,天氣不穩定,經常落雨。我在等巴士期間,遇見一班中學生排隊上車,赫然發現有一位女同學沒有帶遮,非常狼狽,我連忙與她分享我的雨傘。他們是穿着同一學校的校服,可能彼此不太認識,但看見同校同學如此狼狽,為何沒有一位同學願意跟她分享雨傘?這令我想起從小建立同理心的重要性。

1. 同理心為基礎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他在《EQ II:工作EQ》一書中指出,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即是以同理心為基礎,可以試著從察覺他人需要及關心對方的看法等原則為出發點,了解他人觀點,認知他人情緒與回應對方的感受,同時提高個人的同理心。意即同理心強,人際關係比較好,相反亦然。

2. 認知他人情緒

透過換位思考,體會他人情緒和想法,才能站在他人角度理解與處理問題。我們要從小教育兒童先認識自己的情緒,亞洲人的社區較為內斂,除了開心不開心以外,還有很多不同的情緒。從小向兒童灌輸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卻有適當及不適當的處理情緒方法。例:可以憤怒,憤怒時可以向人傾訴,但憤怒時打人便是不恰當。從小認識自己的情緒,也會較容易體會他人的情緒,慢慢培養同理心。

3. 察覺他人需要

處於密集的香港,各人也很忙碌,經常垂下頭打手機,較少留意身邊人和事。兒童從小認識自己及他人的情緒有助長大後察覺及敏感於他人的需要。

筆者相信小朋友從小培養同理心非常重要。最近教育局提倡價值觀教育,當中包括:同理心。各人從小培養理解他人的感受及需要,設身處地明白他人,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參考書籍:

丹尼爾.高曼(1998) 《EQ 2: 工作EQ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