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家長錦囊

學好3招,想小朋友聽指示其實唔難!

家長錦囊

system

「點解你咁唔聽話?」、「你睇吓阿邊個個小朋友幾乖」,有沒有覺得以上說話似曾相識?小朋友「唔聽話」,是很多父母想解決又解決不了的問題。部分父母會選擇責罵,令親子關係變差,部分父母選擇放手不管,但又怕小朋友「愈大愈壞」。

想小朋友健康快樂成長,又能夠適當服從指令,其實不難,關鍵就在於父母手中。

1.不要轟炸式提出要求

將心比己,假如你一回到公司,上司就向你提出十個工作要求,你也會變得心情欠佳。然後你會苦惱應該先做哪件事,又可能會覺得工作太多,壓力大增。小朋友也一樣,同時接收過多指令會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亦未必有能力分出指令的優先次序,於是索性「當聽唔到」。家長應該等小朋友先完成一件事,再吩咐第二件事,而非一口氣把所有要求說出。

2.不要用詢問語氣

有些家長喜歡用詢問句下指令,例如「食完飯不如自己打掃番好唔好啊」。對小朋友來說,這個不是一個指令,而是一個疑問,是可以選擇不做的。如果家長是想小朋友飯後自己收拾碗筷,應該直接說「食完飯要自己打掃番」。

3.選一個大家都專心的時間

甚麼時候提出指令亦是一個重要的學問,有時小朋友在看電視或打手機時,你提出的指令他可能根本沒有聽到,只是反射式的「哦」、「好」,結果當然就是忘得一乾二淨。家長可以等小朋友看完電視,或直接要求小朋友給予自己一分鐘時間,確保小朋友有聽清楚自己的要求。此外,家長在提出要求時,亦應放下手上的其他事項,給小朋友樹立與人對話要專心的榜樣。

分類
家長錦囊

價值觀教育——同理心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卓王詠詩博士

最近,天氣不穩定,經常落雨。我在等巴士期間,遇見一班中學生排隊上車,赫然發現有一位女同學沒有帶遮,非常狼狽,我連忙與她分享我的雨傘。他們是穿着同一學校的校服,可能彼此不太認識,但看見同校同學如此狼狽,為何沒有一位同學願意跟她分享雨傘?這令我想起從小建立同理心的重要性。

1. 同理心為基礎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他在《EQ II:工作EQ》一書中指出,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即是以同理心為基礎,可以試著從察覺他人需要及關心對方的看法等原則為出發點,了解他人觀點,認知他人情緒與回應對方的感受,同時提高個人的同理心。意即同理心強,人際關係比較好,相反亦然。

2. 認知他人情緒

透過換位思考,體會他人情緒和想法,才能站在他人角度理解與處理問題。我們要從小教育兒童先認識自己的情緒,亞洲人的社區較為內斂,除了開心不開心以外,還有很多不同的情緒。從小向兒童灌輸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卻有適當及不適當的處理情緒方法。例:可以憤怒,憤怒時可以向人傾訴,但憤怒時打人便是不恰當。從小認識自己的情緒,也會較容易體會他人的情緒,慢慢培養同理心。

3. 察覺他人需要

處於密集的香港,各人也很忙碌,經常垂下頭打手機,較少留意身邊人和事。兒童從小認識自己及他人的情緒有助長大後察覺及敏感於他人的需要。

筆者相信小朋友從小培養同理心非常重要。最近教育局提倡價值觀教育,當中包括:同理心。各人從小培養理解他人的感受及需要,設身處地明白他人,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參考書籍:

丹尼爾.高曼(1998) 《EQ 2: 工作EQ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分類
家長錦囊

書寫能力小訓練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心理諮詢師程衛強先生

 

「他的字永遠都寫不到在線上,全部會『飛』的!」

「他的字都不能寫在格裡,通常一個字『霸』兩個格!」

「他寫字時經常跳行或跳格!」

「他寫字時好像不夠力似的,字跡淺得幾乎看不到了!」

 

這是都是很多孩子在K2學習寫字時的寫照。孩子在書寫時,需要很多能力的配合,最簡單的,是小手指肌肉的力量及靈活性(精細動作)。如果精細動作訓練不足,孩子可能會出現寫字或執筆無力等情況。家長可如何處理和訓練呢?很簡單,就是從小便讓他們多玩泥膠、黏土和麵粉等玩意。

其次,視覺空間及眼球的控制,對抄寫也有一定的重要性。一般的球類活動是極佳的訓練項目,透過視覺追蹤並作出擊(或踢)球的動作,也是一個很天然和有趣的訓練。除此之外,找不同遊戲(找出兩幅圖畫的不同之處)、迷宮遊戲(先用眼找出路,然後才用筆連線)等,也對眼球的控制能力有所脾益。

 

在抄寫練習中,手眼協調當然也不可忽視!拋接豆袋、釣魚遊戲、倒水練習和剪紙等,對手眼協調幫助也很大。

 

些遊戲應該在甚麼時候開始進行?每天需要「操練」多久?其實,當這些遊戲在孩子懂得和能夠玩的時候,家長便可以與他們玩了。而且,家長應以孩子的意願為基礎,當孩子不想玩時,家長便應該轉換遊戲,而並不是硬性要求進行多久。筆者的理念是,透過日常的遊戲,孩子便可以獲得一定的技巧,避免問題出現,而不是進行補救式的操練。否則,多好的遊戲也會變得乏味無趣,是受苦多於享受吧!

分類
家長錦囊

兒童深近視 家長勿懶理 越睇越矇 窒礙學業與成長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港怡醫院眼科名譽顧問醫生陳迅傑

香港兒童因為近視而需要佩戴眼鏡的情況十分普遍。由於近視問題可影響兒童生活及學習,作為父母更需懂得如何應對,並及早帶子女求醫以控制近視加深,避免近視問題惡化。有醫生提醒家長,日常生活中可從細節上多加留意小朋友的視力有否異常,如有需要,可透過控制近視的眼藥水或配置合適的眼鏡,矯正視力,如果兒童已有深近視,更需密切跟進。

港怡醫院眼科名譽顧問醫生陳迅傑表示,「深近視」是指600度以上的近視問題︰「眼球拉得越長,近視就越深。人的眼球大約22至25毫米長,每長1毫米,近視可能會加深大約300度,如果近視達800度或以上,出現併發症的風險將會增加,例如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脫落等,針對小朋友深近視問題,父母首要工作是避免其度數持續加深,否則對成長各方面的影響都可以十分長遠。」

從細節觀察兒童有否近視跡象

不過,兒童常常有近視而不自知,只會覺得看東西不清楚,未必會宣之於口。陳醫生提醒家長,多從子女日常生活細節觀察︰「看看小朋友會否經常瞇著雙眼、走近電視,或經常心不在焉。最常見是上學時無法看到黑板,抄寫功課較慢或出錯,甚至連學業成績也會下滑。」他建議家長定時與學校老師溝通,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從而儘早識別視力問題。

要延緩小朋友近視加深,最重要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陳醫生舉例,看東西時,物件儘量距離視線30厘米,並且切勿躺著或在昏暗處看書、玩手機。此外,小朋友做功課時,光線處理也非常重要,如果子女使用右手寫字,燈光應置於左上方。他補充,小朋友在3、4歲時已有一定的表達能力,便可作定期視力檢查,平日飲食也要注重均衡營養,多吃含有維他命A食物補充身體所需。

改善生活習慣 控制近視

若然小朋友的近視問題已深到影響生活及學習,父母可因應狀況,讓子女接受適當治療。陳醫生說有4種控制近視加深的方法,第1種是使用「近視控制眼藥水」,此眼藥水以低濃度劑量控制近視,適合兒童使用,每日一次,惟這絕非「靈丹妙藥」,用藥後仍然需要透過改善生活習慣,或佩戴眼鏡等方法,矯正視力。家長亦可考慮子女實際情況,向專業人士了解應否使用混合方案,透過近視控制眼藥水及佩戴離焦眼鏡相輔相成。

第2種方法是佩戴離焦眼鏡,透過把影像置於視網膜前方,藉此減慢近視患者的眼軸生長。第3及第4種方法是佩戴離焦隱形眼鏡(硬鏡)或(軟鏡),這類隱形眼鏡一般分為硬鏡(夜間使用)及軟鏡(日間使用),一般建議7歲以上的小朋友使用。硬鏡必須每日清潔,而軟鏡則需每日更換,否則或會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

陳醫生說,曾有一名6歲兒童近視達200度,但家長認為可讓他再過數年才戴眼鏡,但這段時間兒童的視力一直下降,連學習也構成影響。他勸喻家長,如果小朋友有近視,應儘早作出改善,「太早戴眼鏡對小朋友不好」只是個錯誤觀念。

*備註:

陳醫生提醒,應對減慢近視加深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家長應與醫生討論,按子女身體狀況及實際視力問題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分類
最新消息

榮獲2023-2024綠化校園工程獎 園圃種植(幼稚園組)及最具環保概念 – 雙冠軍

榮獲2023-2024綠化校園工程獎 園圃種植(幼稚園組)及最具環保概念 – 雙冠軍

榮獲2023-2024綠化校園工程獎 園圃種植(幼稚園組)及最具環保概念 – 雙冠軍

綠化校園工程 雙冠軍 POSTER_繁體
DSC09194(2)
分類
家長錦囊

暑假開心去旅遊 除了玩樂外 還有甚麼?

家長錦囊

system

暑假來了,不少家長會選擇利用這個漫長的假期和小朋友離港旅遊,既可共聚天倫、還能舒展身心。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呢?

有的會說,旅遊還可讓小朋友增廣見聞。的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假如小朋友有親身體驗,相信對所學知識能有較深刻的了解。例如,當小朋友學到「萬里長城」時,如能到該處走一趟,相信更能感受到這個建築工程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我在選擇旅行地點時,也會考慮會否與女兒的學習內容相配合。例如,在她學到不同種類的動物時,我會在旅行中加入動物園作參觀景點,讓她能親身接觸不同的動物,這總比單從書本或電視認識好得多。

我很重視去旅行的數天時間,主要原因是在旅行的數天,我和女兒有一段較長的朝夕相處時間,只要用心觀察,你會對孩子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我女兒還小的時候,我會在旅遊時特別關注女兒的以下事情:

(1) 孩子與陌生人相處的表現

在旅行期間,小孩會接觸到不同的陌生人,她的表現是怎樣呢?面對陌生的長輩,她會否主動跟人打招呼呢?能否有禮貌及得體地回答長輩的提問呢?面對同齡的小朋友,會否主動一起玩耍呢?如何處理當中可能發生的爭執呢?我喜歡從旁觀察,然後到晚上,我會跟女兒分享及讚賞她當天良好的表現,並鼓勵她明天哪些地方可做得更好。

(2) 孩子的自理能力

由於旅行的時間較為充裕,不需要和時間賽跑,這時你可以藉此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例如,我會安排女兒攜帶一個屬於她的小旅行箱,由她自行管理內裡的個人物品。我則從旁觀察,孩子能否妥善地處理她的個人用品,以及離開酒店或出發到另一個景點前,她能否把自己的物品收拾得妥妥當當。在有需要時,我會適時提點或從旁協助。

其實,要培養孩子們的品格和自理能力,並不一定需要乘搭飛機到外地旅遊。我想强調的是,品德培育並不能只停留在理論層面,一味的說教只會帶來反效果,因此品德培育應透過日常生活實踐出來。事實上,只要有充足的相處時間、多些陪伴子女,多些細心觀察子女的日常表現,在有需要時作出提點或協助,就算只是到郊外走走,也不難達到以上目的。

分類
家長錦囊

親子集郵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作為父母的你,可以為孩子建立一種既環保又有意義的嗜好,同時是一種簡單方便的親子活動──集郵。

在辦公室工作的父母,每天都需要拆開很多不同的信件,而信件上大多會有郵票,雖然我們可能認為那些郵票是一文不值,但其實它們是免費的親子活動好材料。我們可以把辦公室內不同類型和大小的信封與郵票帶回家,讓孩子處理整個收集郵票的程序:

  1. 首先將郵票從信封剪出
  2. 然後把郵票浸在水中一段時間
  3. 把郵票慢慢撕離,然後印乾
  4. 最後待郵票乾透後,便可以放在郵票簿內。

在這個處理郵票的過程中,不但可以訓練子女的耐性和專注力,也能夠提升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還可以讓他們從中學習不同的資料,例如信封上不同國家地區的名稱、不同的地址;郵票上不同的銀碼和圖案設計等等,藉此發展子女的多元智能。

有些父母喜歡以獎品鼓勵子女,例如以玩具作為獎品,鼓勵子女溫習或用星星貼紙鼓勵子女努力完成功課。其實,郵票可以成為更有效的獎品,每當孩子完成某些指定的事情,便給他一張郵票作為獎品,而圖案愈美麗、款式愈罕有的郵票,就是愈有效的獎品。此舉不但可以減少物質泛濫對於子女的負面影響,而且郵票具有觀賞價值,又可以儲存很長的時間,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與子女一同觀賞郵票簿,作為親子的溝通工具。

另外,香港經常都會推出新的郵票,亦會定期推出不同主題的首日封,家長可以較相宜的價格換來很多不同款式、圖案及大小的郵票。如果家長到外地旅行或公幹,更可以搜集當地的郵票,特別是那些最便宜的郵票,例如在英國有價值一仙的郵票。家長也可以請身邊的親戚朋友和同事,假如有機會到外地公幹或旅行,可透過他們在世界各地搜集不同的郵票回來,經過不同的搜集渠道,給孩子的郵票款式便可以大大地擴闊。大家不妨一試這個有意義的獎勵計劃及親子活動!

分類
家長錦囊

究竟是濕疹定皮膚敏感?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楊明霞中醫師

踏入初秋,除了開始感受到一陣陣涼風外,也同時察覺到四周的朋友開始「身癢」,皮膚問題又找上門了!不少人因而急急求診,並不斷查詢是否已患上不能根治的濕疹。雖然濕疹本身就有不同類別,但從發病機制來看,與皮膚敏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究竟皮膚敏感與濕疹又應如何識別呢?濕疹又是否這樣可怕呢?

病發的原因

濕疹 (eczema) 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炎,不具傳染性。中醫稱濕疹為「濕瘡」,是很常見的皮膚病。濕疹的內在因素包括體質、情志和腑臟功能失調,而外在因素則包括風、濕、熱阻於肌膚。「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當人體的正氣虛弱,自身免疫系統功能低下,風濕熱邪浸淫於肌膚,便會形成濕疹或加重濕疹。

而皮膚敏感又稱蕁麻疹,發病與某些食物敏感或接觸物有密切關係,常見的皮膚敏感有兩類,包括接觸外來物的刺激而引發肌膚的過敏,例金屬、塵螨和化學物質等致敏原。第二個原因是食物敏感所引發不同程度的皮膚敏感問題,而出現紅斑、乾燥和脫皮等狀況,痕癢之餘更會有抓到「一撻撻」的情況。

2.患處外形的不同

在皮疹的形態方面,皮膚敏感一般會在患處出現泛紅,甚至風圑,搔抓後會加劇。急性期的濕疹會出現紅疹、滲液和出血等情況,慢性濕疹則會出現角質層增厚,表面凹凸不平,不經搔抓亦會出現乾燥,甚至乾裂的情況。這些增生的角質層一但被抓脫,除了會出血外,更會出現滲液的情況。而且,濕疹可生於身體任何部位,例如耳、頭、面、手、臍部和小腿等地方,但卻對稱分佈,患者會感到非常痕癢,當用手搔癢時常引致皮膚糜爛、滲出瘡液甚至含濃,而且反覆發作,使皮膚表面變得粗糙,瘡痂隆起。

3.治療方法殊途同歸

皮膚問題主要與風、濕、熱三種邪氣有關,特別是濕邪,濕可蘊熱,發為濕熱之證,久之濕則傷脾,熱則傷陰血,而致虛實夾雜之證。由於患者先天稟賦(即先天賦予的體質因素)不耐,脾胃受損,失其健運,濕熱內生,又兼受風邪,內外兩邪相搏,風濕熱邪浸淫肌膚所致。患者的體質一般屬於先天性脾胃虛弱型,當進食過量辛辣和蝦蟹海鮮等高刺激性的食物,又或於夏季大量進食生冷食物,以致濕毒困身,便容易引致脾臟運化失常,增加患上皮膚敏感的機會。

所以,戒口對皮膚問題的治療十分重要。皮膚病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應禁食「發物」。「發物」是指能誘發皮膚病患者出疹,病情加重的食物,發物主要包括海鮮類、牛肉、甜食、辛辣及酒等食物。病者亦應避免各種刺激皮膚的因素,例如抓癢、用鹼性強的肥皂、沖涼液或過熱的水洗澡,另外不要讓陽光直接照射患濕疹的地方及做出汗太多的運動等都會對濕疹有紓緩作用。

分類
最新消息

榮獲2023-2024 「校園齊惜福」惜福學校 – 金獎

榮獲2023-2024 「校園齊惜福」惜福學校 – 金獎

榮獲2023-2024「校園齊惜福」惜福學校-金獎

校園齊惜福 金獎 POSTER_中文
分類
家長錦囊

電子學習要點您要知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課程發展總監梁嘉敏小姐

疫情以後,電子學習已是無可避免。家長亦會下載不同的平板電腦程式給小朋友使用,希望他們可以在互動或富趣味性的畫面和聲音中學習。究竟哪些動畫和應用程式對小朋友的學習有好處呢?父母使用多媒體幫助小朋友學習時又應該注意甚麼事項呢?

根據年齡使用電子學習的時間

在幼兒時期,由於負責統籌五官的腦部區域正急速發展,筆者不建議 0 至 2 歲的小朋友經常或過分依賴使用電視或平板電腦學習。這是因為電視或平板電腦的影像均在極高頻閃動,幼兒的眼睛及腦袋會在不自覺下不斷接收刺激,久而久之,視覺刺激便成為了習慣,大腦發展也受到影響,導致專注力下降。

有些家長說:「我的孩子看電視玩 iPhone 時很專心的,反而看書便沒有心機了,所以我買很多學習性的動畫給她看。」家長可有想過,如果眼睛和腦袋都習慣了不斷受刺激,相對靜態的東西如書本和老師的講解便自然地變得沒有趣味了,如果您還繼續讓幼童依賴豐富的畫面來學習,將來總有一天他們需要面對書本學習的時候那怎麼辦呢?

2 歲以上的幼兒由於腦部發展較為成熟,所以家長可有限度的讓 2 歲以上的孩子使用電視和電腦來學習。而時間也應該由每天不超過 15 分鐘為起步點,年紀大一些可以看多一點。因為隨著兒童年紀的增長,電腦或電視的高頻閃動對腦部發展的影響會相對地減低。

建議使用多學習模式

雖然顯示屏對兒童的專注力有影響,筆者並不認為使用電視和電腦學習沒有可取之處。多媒體或電腦程式可以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讓小朋友更喜歡學習,學得更快更多。不過小朋友除了利用互動性高的多媒體來進行學習,他們亦需要適應其他互動性較低的學習模式如圖書和單向式的講解等,並從中尋找學習的趣味。家長應該為子女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途徑,如帶子女上圖書館、跟子女玩一些益智遊戲、到博物館參觀,往自然教育徑散步,甚至在餐廳時教子女閱讀英語的菜單等等,令子女多嘗試不同的學習模式和方法,從而尋找學習的樂趣。

怎樣選購合適的多媒體電子學習產品?

該產品最好沒有非學習性質的元件可供小朋友自己下載或開啟。例如,倘若孩子使用 iPhone 或 iPad 學習,家長千萬別讓孩子打開其他程式,確保孩子在學習而非玩樂。

可使用有分段或節數的學習產品。很多家長都會說要孩子停止使用電子產品的時候,孩子容易有不良的情緒反應。所以筆者建議產品需要分不同單元 (Chapter),而家長可以限制孩子只觀看或完成一個單元。

產品適宜有互動的元素和需要孩子作出不同方式的回應。倘若多媒體產品只是提供單向的教學模式,這並不是好的產品。例如,產品只能讓孩子坐著去聽資訊,或看後不需要作出任何反應,我們便稱為「單向學習」,我們應該避免使用「單向學習」的產品。如產品能夠讓小朋友一起唱歌、一起做動作、一同串生字和朗讀和回答問題,這便是應該選擇的產品。

又例如有一些產品雖然能讓孩子回應,但每次都是回答同樣的性質答案,例如每次都是要按一個按鈕去回答,這樣孩子的反應便會較為緩慢,變成「機械人式」學習,影響往後的學習動機和多角度思考能力,這類產品我們應該要避免。

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使用電子產品學習的時間不可以過長,而且家長亦應該為子女定下每天或每星期可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例如,孩子每天最多只可以在做完功課後使用電腦半小時,如果半小時已到,孩子必須要遵守承諾,暫停使用產品。而家長亦可以跟子女一起定下每天的時間表,分配做功課、玩樂、上興趣班、適用電子產品等活動的時間,好讓子女了解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計劃,有節制,這樣不單可以鍛煉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Self Management),也可以有效限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以使用電子產品作為獎勵

倘若孩子喜歡使用電子產品學習(通常也十分喜歡的),父母可考慮以使用產品作為獎勵,例如孩子每次乖乖在半個小時內吃完飯,或每次有質素地完成功課後,我們便可以答應他們使用三十分鐘的電子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