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家長錦囊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在百多年前,文盲是很正常的事。但自從數十年前教育開始普及,時至今日,到學校接受教育是必須的,學習除了通過教師以語言直接傳授知識外,學生還需要自己閱讀教科書,在做功課或考試時,更考驗學生閱讀時的專注力及速度。

三十年多前,投考消防員的基本資格是小學六年級畢業便可,而今時今日,大學畢業生也未必能考到消防員。現代的火災已不單是要求消防員體能好,簡單用水便可灌救熄滅,因為有些火警的起因很複雜,要用特別的方法及化學物才可撲滅。

各行各業都需要閱讀能力

不論是藍領或是白領,都需要處理文件檔案,需要閱讀別人的報告或說明書,更需要自己書寫報告,所以閱讀及處理文書的需要可說是無處不在。以前文盲可以到銀行提款,但現代的自動提款機,我們不單可以提款,還可以繳交不同的費用,但就非常考驗我們閱讀的專注力及速度。

當我們成年後有很多簽訂合約的時候,而且合約有很多條文,字體又小數量又多,也是閱讀的一大考驗。現代人經常要在網上搜尋資料,也需要閱讀的能力,就是視覺搜尋符號文字的能力及速度。

培養子女的閱讀興趣

培養子女的閱讀興趣,並培養成為良好的習慣。雖然閱讀圖書也可以,但閱讀報紙是每個人必須養成的良好習慣,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總統教授,都需要定時閱讀報紙,因為只有這個方法才可以保持與社會的資訊同步,了解世界各地的變動,掌握通識思維。 

雖然現時有很方便的電視新聞,好像不需要自己閱讀,聽電視新聞似乎更方便。但實際上閱讀報紙除了得知新聞時事,更能不斷鍛鍊處理文字的能力,而且閱讀報紙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報紙可說是社會大學的教科書,是每個人做到老,學到老的不二法則。

分類
家長錦囊

學習放手 讓孩子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林何佩儀 

孩子從孩童到成年,獨立不是一夕之間發生。從搖籃到出社會,這段人生旅程是由無數小步走出來的,而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小步,都是父母學習放手的機會。 

因為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輩子,照顧他到老,所以身為父母,要懂得適時的放手。放手是為了幫助孩子成長,讓他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並且能夠為自己負責,這樣的愛才深具意義。

怎樣放手

1.愛與紀律並行

許多父母想要和孩子做朋友,但尊重並不是放任。筆者認為,做孩子的朋友,是想和孩子分享、溝通彼此更多的內心世界,但不是沒大沒小,孩子仍需要父母的引導。與其苦惱如何當孩子的朋友,不如好好思考與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教練和精神支柱。所以,傾聽孩子的聲音,觀察他們的行為,是教育孩子自我規範的第一步。父母學會傾聽孩子,將有助於了解孩子的潛能、興趣與熱情所在,也才能給孩子需要的協助與支持,就能放手。

2.給孩子機會處理事情,從錯誤中學習 

許多父母似乎忘了,哭泣的嬰兒最終要學會沒有人抱著而入睡,也忘了當年看到幼兒在沒有人的扶持而踏出第一步的狂喜和感動。當孩子面對衝突、問題或做錯時,父母不要急著代言、出手或善後。千萬不要剝奪孩子從錯誤、失敗中學習的機會,因為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為自己主張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為自己的選擇或行為的後果負起責任。放手的過程中,你要允許孩子嘗試錯誤,並接受失敗。2.

3.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

我們要放掉一種迷思,不是孩子想要的東西,做父母的都要滿足。在設定界限中,延遲滿足很重要,我們要區分孩子的想要需要。孩子要求某樣東西時,不要有求必應,你可以等到他生日時送他,或鼓勵他自己存錢買。西方很多父母,都會鼓勵孩子去幫鄰居鋤草賺取零用錢,來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透過自己努力,辛苦得來的東西,他們會比較懂得珍惜。

放手除了幫助孩子成長,讓他對自己該負的責任有感覺之外,還有一個更崇高的價值,就是化小愛為大愛。父母要學習放手,祝福孩子去追求他的人生。當你開始放手時,你會發現,原來生命有無限寬廣的空間。

分類
家長錦囊

捽眼捽唔停 眼發炎點做好?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張傑醫生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作為父母未必能夠從他們的表情、行為和發聲便知道孩子想表達的東西。就以孩子打瞌睡的反應,每個人的表達形式也有不同,有的人會大哭;有的人會發脾氣;有的人會揉眼睛,或是其他各種各樣的反應。在眾多的反應中,在筆者醫生的立場,最不要得的習慣是「捽眼」。因為這很容易會引起發炎的情況。

眼睛發炎非雙手不潔淨所導致?

有趣的是,發炎不是因為孩子雙手不潔淨,而是其他原因。原來,在這情況下,發炎起初不是因為細菌的引起,而是因為眼睫毛附近的分泌腺體阻塞所致。在手部摩擦眼睛時,原本暢通的腹體出口會被外來的壓力所破壞,令油脂因不能夠被排出而在腺體內造成壓力,繼而引起發炎反應。這種發炎反應的表面上與一般細菌性發炎無異。而分別在於在這情況下,用上抗生素(外塗和口服)都沒有作用。而較正確的方法是使用熱敷,目的是讓熱量加通阻塞的出口,令炎症慢慢消失。

如何治療眼瘡?

要治療已出現的眼瘡,除了看醫生外,最基本的方法是,如上述,可用熱敷。選擇可重複加熱的熱敷包或使用微熱的毛巾。每天分 3 次,按敷 5 分鐘。至於會否需要使用抗生素,醫生會自行判斷。但是一般基於以下幾個原則:

  • 眼瘡的發炎程度會否超越一般的個案
  • 結膜有否相關細菌發炎的情況
  • 眼周圍組織有否紅腫和疼痛
  • 孩子能否控制自己擦眼睛,以減少細菌發炎的可能

患上眼炎應及早醫治

倘若控制不了發炎的情況,腫粒可能未能自行消失。這時候,手術式放腫是必須的做法。聽起來,雖然有點恐怖,但是其實過程只是很簡單的步驟,而且只需要局部麻醉。所以,父母只需跟從醫生的建議便可以放心。

說到尾,我們最怕不是孩子的雙手骯髒,而是怕他們不停揉的動作。如果是因為鼻敏感、眼敏感和濕疹引起眼炎的話,父母必須正視。家長要用藥時就放膽用藥,不必拘泥於用藥多久及未必會出現的副作用。

分類
最新消息

榮獲「好心情健康工作間─卓越機構大獎」

榮獲「好心情健康工作間─卓越機構大獎」

好心情獎項

榮獲「好心情健康工作間─卓越機構大獎」_得獎影片

分類
家長錦囊

「我好攰呀」如何改善疲累感?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姚怡超中醫師

作為父母,要照顧家庭,又要工作,真的會疲憊不堪。筆者閒時喜歡看清談節目,聽聽名人對生活和人生觀的獨特意見。有次大家談及香港人的生活繁忙,疲倦似乎是必然的「副產品」。但是,大家卻「死撐」說我們並不累,因為人人皆如此,只是正常的生理反應。那麼,這是否真確呢?

疲倦其實是一個主觀感覺的表現,所以只有自己才可以領會。有部分情況,可以從行為上表現出來,例如不願起床、說話乏力、缺乏正常體力等。中醫認為,疲勞為害,涉及五臟六腑,主要為脾、肝、腎,首當推脾,屬「虛勞」的範疇。

3種疲勞 原因各有不同

疲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其中一個方法是將疲勞分為 3 類:身體、腦力、心理。身體疲勞是最常見,而且亦是大家最容易發覺的。在正常工作後,感到勞累是很正常的現象,在休息後便可恢復。可是如果在休息過後未能夠恢復,或勞累的次數和程度過多,這就是疲態,也可以說是「亞健康」的狀態。

而腦力疲勞是用腦過度所致,最基本的症狀是記憶力下降和專注力不足,其他病徵,包括嗜睡、集中力不足、耳廓發熱、聽力不足等。心理疲倦則是排除身體問題後的心理感覺,可能因為睡眠不足或營養供應不足所誘發。如果多於一個以上的表現同時出現,就很可能會定性為現代人稱的「疲勞綜合症」。

疲勞出現 與五臟失調有關

從中醫角度,疲勞現象的出現,與五臟的失調有密切關係。不同的表徵可與某個臟腑有關,例如氣力不足多與宗氣(肺臟)有關。中醫認為,人體的整體活動,全賴於元氣的狀態。元氣「廩賦於先天,滋養於後天」,是指元氣來自父母之精,既生以後,主要來自飲食水穀精微的補充和滋養,同時要依賴脾胃正常的功能和借助自然界的清氣(即良好的空氣),雖然都是疲累,但是在証形上還是有分別。

 

人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體質:

1.痰濕體質:這類人不但身形肥胖,而且疲勞痰多,易於睏倦、四肢怠惰、食後胃脘不適、便溏等。除了可以透過中藥調理,也可以靠長期鍛鍊身體改善。包括慢跑、游泳、太極、八段錦等。

2.氣虛體質:這類人的肺氣不足,精力缺乏,稍微勞動便有疲勞的感覺。由於肝氣強弱又與人體免疫力有關,所以他們容易生病。其他表徵包括少氣懶言、常自汗出、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微弱等。雖然可鼓勵進行運動,但是需要慢慢開始和慢慢遞增。另外,可以以腹中氣海穴為中心作打圈的按摩,每天 3 次,每次 10 分鐘。此法可以健脾運胃、培本補元。

3.陽氣體質:這類人整體新陳代謝低,會表現為怕冷、精神萎靡、嗜睡等。除了可考慮服食中藥調理外,還可以「溫臍法」增加腎元陽。方法是用點燃了的艾條在肚臍上的神闕穴上方縣空灸治,每天 2 次,每次 15 分鐘,以感覺到溫暖而可忍耐度為主。

4.氣鬱體質:多表現為情況不穩、容易憂鬱、沒有堅持力、多疑等心理不平衡的狀態。當然,身體的不適,例如肋部脹滿,睡覺不佳等也會出現。不過,與情志的起伏有密切關係。平日多與人談天分享,是最簡單開導自己的方法。同時,也可以試試「玫瑰山藥粥」。方法是將玫瑰、薏苡仁、淮山加米煮粥,每天1 至2 碗。

無論如何,疲勞的感覺是很令人困擾。除了不適外,旁人有時會懷疑是否屬弄虛作假。所以我們必須正面面對,並找到調理的正確方法。不然,疲勞這種亞健康的狀態很可能演變成真正的疾病,那就麻煩了。

分類
家長錦囊

培育資優生 情意教育同樣重要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香港家庭福利會學校社工江淑玲

資優教育在香港愈來愈被受重視,教育局的網頁表示,資優教育的任務是要有系統、有方向地發掘和培育資賦優異的學生,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教育機會,使他們能夠在富彈性的教學方法和環境下,充分發揮個別潛能。根據文獻,資優生不僅是智商高的一群,若學生在其他方面有突出表現,如藝術或領導才能,都可界定擁有資優的潛能。

資優生的困難

雖然資優生有著過人的潛質和學習能力,然而由於他們的認知發展比一般人快,而且有著獨特的情意特質,如害怕面對失敗和反抗權威,在現實生活往往產生適應的問題,這些問題或會導致資優生的情緒受困擾,以及妨礙他們的潛能發展。在一篇文章「海倫的來信」,主角真切反映著資優生遇到感情上的困難。

文章描述一位智商146的海倫,由於言行突出,在小時候被人家當作「怪物」。她害怕在課堂上答問題,因為當她答錯,全班都會取笑她。及後投身社會,同事都視她為威脅對象而對她不友善。過程中,她即使盡力去發展社交圈子,換來只有更大的傷害,對她個人影響深遠。

除此之外,美國時代雜誌專欄作家、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在書中提出一個觀點:智商決定人生的 20%,情緒智商則主宰人生的 80%。他又提出很多智商超過 160分的人在為那些智商只有 120 分的人打工,原因是智商較低的人擁有發達的情緒智能,以致他們在工作環境中取勝。由此可見,一個人即使擁有高智商,並不等於一帆風順。因此,成功的資優教育不應只著重培育資優生的認知能力,他們的情意發展,即情意教育,同樣重要。

何謂情意教育?

狹義的情意教育是指輔導學生情感的發展,廣義則是指培養他們高尚情操,從而幫助他們建立正向的人生目標。可是,情意教育不只是個別輔導學生,周邊的環境如學校和家庭都是影響學生情意發展的重要因素。作為父母,最重要的莫過於以身作則,作子女的榜樣。例如父母在公司遇到同事不禮貌的對待,回家後可與子女分享如何控制個人情緒和作出恰當的回應,並將「理論」在家中實踐出來,讓子女有所學習。另外,父母可協助子女從多角度思考,例如他們的情意特質,除了負面的影響,也有其積極的一面。他們完美主義的性格,正反映他們處事認真,努力不懈;他們不從俗,可見他們敢於表達和突破傳統的一面。在這鼓勵和接納的氣氛下,相信資優生更能發揮他們的天賦和才能。

事實上,是否資優生並不重要,重要是相信每個人都是獨特,繼而發掘自己的潛能,讓它在適當的支援下發揮出來!

分類
家長錦囊

醒腦提神 增強記憶力 可以吃甚麼?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 註冊營養師(澳洲)鍾蓉文

又來到考試季節,莘莘學子正開始努力溫習備試。不少家長都會問:「有甚麼食物可幫助子女提神醒腦,保持良好記憶力呢?」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經消化後轉化成葡萄糖,為腦部提供充足能量,故筆者建議每餐進食適量碳水化合物,以維持腦部有效運作。食物來源包括:五穀類如飯、麵、麵包、燕麥等,以及高澱粉質的蔬菜如馬鈴薯、粟米、蕃薯、栗子和芋頭。選擇高纖的五穀類如全穀物早餐、燕麥、全麥包和紅米等,可令血糖更穩定,保持集中力。

奧米加3脂肪酸

奧米加3脂肪酸如EPA和DHA,是構成大腦細胞膜及神經組織主要元素,維持神經系統訊息的正常傳遞,有助保持良好記憶力。奧米加3脂肪酸可從進食深海魚如三文魚、吞拿魚、鯖魚等攝取,筆者建議一星期進食 2 至 3 餐,每餐約2至 3 安士(即手掌心的大小)。另外,杏仁、合桃、牛油果等亦含豐富奧米加3脂肪酸。

卵磷脂

卵磷脂是組成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攝取充足則有助活化腦細胞,令思考更敏銳及增強記憶力。雞蛋、黃豆及其製品如豆腐、豆漿和茄汁焗豆等都含豐富卵磷脂。

鐵質

鐵質是製造紅血球的主要元素,為腦運送足夠氧氣及營養,幫助保持頭腦清醒。紅肉類如牛肉、羊肉和駝鳥肉含豐富鐵質,筆者建議一星期可進食 2 至 3 餐,每餐約 2 至 3 安士。鐵質亦可從深綠色蔬菜如菠菜和紅腰豆等攝取,但由於植物性鐵質較難被人體吸收,因此同一餐可進食含豐富維他命C的食物,如橙、奇異果和蕃茄等,以增加吸收。

抗氧化營養素

壓力及不良飲食會增加體內自由基,破壞身體細胞及加速退化,或會令記憶力受損。維他命A、C及E 均有抗氧化功能,可保護腦細胞免受自由基破壞,防止記憶力衰退。含豐富維他命A食物包括紅蘿蔔、南瓜和菠菜等;維他命E 亦可從果仁、雞蛋和乾豆中攝取。

以上營養素可促進腦部健康,但大家不應只側重於單一營養素的攝取。筆者鼓勵大家飲食盡量多元化,全面攝取足夠營養,令腦部維持最佳運作。

分類
最新消息

第七次校園納米光觸媒光學塗層

第七次校園納米光觸媒光學塗層

分類
家長錦囊

食早餐較聰明 甚麼早餐可以「醒腦醒晨」?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家營營養中心創辦人  資深營養師  吳耀芬

開學了,小朋友上學前有沒有吃早餐呢?很多小朋友有不同的原因,養成了不吃早餐的習慣,但是各位家長要留意,原來早餐對小朋友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呢! 

早前中文大學的研究顯示,原來早餐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有重大影響。有每天吃早餐習慣的學生,考試成績較一般沒有吃早餐的學生高出5分之多。為甚麼吃早餐會令我們更聰明呢?

由於腦部需要血糖作為營養的吸收和消耗,但當我們的身體整晚處於沒有食物的狀態下入睡,身體已消耗了我們一整天的血糖。所以,我們更需要進食早餐以補充血糖,令我們的反應變得較快。家長可能會問,有甚麼早餐比較適合小朋友?

甚麼早餐可以醒腦醒晨

1.     澱粉質的食物

包括粥、粉、麵、飯、麵包和餅乾等,所以我們可以吃一件三文治一碗通粉或米粉也可以;甚至飲牛奶、吃燕麥片或粟米片也沒有問題。

2.  補充蛋白質

由於蛋白質本身也可以讓我們的反應會快一點,例如雞絲含豐富的蛋白質,所以早餐可以選擇一碗雞絲湯米粉或雞絲湯通粉,或吃一份芝士蛋三文治,也可以幫助我們補充一天的需要。所以各位家長記得提醒小朋友,要吃了早餐才上學了!

分類
家長錦囊

返學喊唔停 如何減低幼兒對家長的依賴?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開學季節,總會在學校門口聽到淒厲的哭聲,小朋友不願離開父母獨自上學,總令父母感到頭痛。初生嬰兒因為缺乏自我保護、求生和覓食的能力,所以日常生活必須依賴父母。這情況不只是在人類出現,其他哺乳類動物的嬰兒,如狗、獅子、海豚等,也必須依賴父母生存。

隨著他們日漸長大,有些孩子能夠比較自立地生活,漸漸脫離對父母的依賴,然而有些幼兒的自立速度較慢。例如,有一些三、四歲的幼兒縱使父母仍在家裡,也不容許他們離開自己視線範圍內;有一些則不能獨自上遊戲小組或課外活動,否則會大叫大哭,更甚有些情況是即使媽媽在門外,孩子也不肯獨自上廁所。

為何幼兒會依賴父母?

為何幼兒會出現依賴的情況呢?當中可能是幼兒的身體活動能力較弱,不足以照顧自己;也有可能是出於心理上的因素,他們感到害怕或已經習慣依賴父母。其實家長可循序漸進地訓練他們獨立活動的能力、心態及習慣性,便可減少他們過度依賴自己。

循序漸進令幼兒能獨自脫去衣服

家長可從日常的衣食住行開始,培養幼兒能獨立生活,如在更衣時,可以由家長完全協助,改為幼兒需自行脫下褲子的部分,之後再按幼兒的進度,循序漸進地脫至膝頭,以至腳面,最後的目標令幼兒能獨自脫去衣服。

增加使用食具的力度

孩子吃飯時,最初是被動地由父母全程餵食,之後父母可捉住幼兒的手來進食,讓他們需要移動手臂,然後循序漸進地把捉住的部分變為手腕、前臂及手肘,令幼兒需漸漸增加使用食具的力度。

增加父母離開子女的時間及步行時間

子女在家中有父母陪伴時,可以嘗試父或母其中一方短暫離開幼兒視線,待幼兒適應後就可雙方一同離開,讓幼兒由其他人照顧。同時,家長也可因應幼兒的進度而增加離開的時間。

外出時,家長可以漸漸地減少抱幼兒的時間,要他們嘗試自己步行回家。由一直抱到回家,循序漸進地改為抱到在家門口落地、在電梯前落地、在地下大堂落地,回到屋苑後落地,逐漸增加幼兒步行的時間。

幼兒的慣性依賴是由家長導致

事實上,有些幼兒的慣性依賴是由家長導致的,家長對幼兒的照顧過分無微不至、過分遷就或是成長過程中給予過多協助等。有家長覺得幼兒的能力弱,甚麼都做不好,為免把事情搞砸便替幼兒完成大部分的事,甚至有家長因子女關愛依賴自己而感到成功。如情況持續的話,對幼兒日後會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幼兒總有一天會脫離父母而自立,需要自己照顧自己,所以家長要適當地放手,才可讓幼兒成長。坊間有不少有關幼兒成長及講解在每個年齡階段適當行為客觀準則的書籍,可供家長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