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家長錦囊

運動強化大腦機能 三招讓孩子愛上運動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遊戲治療師馮祉禧

筆者早前參與了台灣教師專業進修交流活動,見識到台灣的教育著重以運動培養孩子成長,讓我得到啟發,希望與各位父母分享。其中一所作交流的學校稱得上是體育學院小學版「虎林小學」。一踏進學校,同學便以政府推廣的健身操歡迎我們。他們一起跟着拍子動動手腳,做出各式各樣的熱身動作,讓人感到他們就像老虎仔一樣的精神活潑,而我就如進入了充滿老虎仔的森林一般。

運動能強化孩子學習能力

虎林小學的劉校長説學校是政府重點學校,專注培養同學的體育發展,並相信透過運動能強化他們學習能力。他們以哈佛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助理教授 John J. Ratey, MD 的硏究為基礎,提倡零時運動計劃。此計劃提倡學生於所有時間都在運動,即零時 (Anytime)。每當小休時,學生便會跑到操場做運動,他們會玩躲避球、攀鋼架或打羽毛球,所有學生都享受每個運動時刻。

運動的好處  強化大腦機能

眾所周知,運動有強身健體的功效,而在 Ratey 的研究中,他指出更多有關運動對大腦的好處。他形容大腦是訊息處理中心,透過不同的傳遞者(化學物質)於不同路徑傳達訊息。在運動時,大腦能有效地生產更多傳遞者和強化路徑,使訊息傳得更快更準。

將理論應用於學習上,學生以運動強化大腦機能,再提升他們的學習成效。研究證實運動能提高學生專注力和記憶力,而這都是成功學習的必備條件。此外,運動能使大腦製造 Dopamine(令人有快樂感的化學物質),令學生能愉快地學習,成績自然會更加優秀。

如何讓孩子愛上運動?

為了讓孩子享受運動的時間和好處,家長必需讓孩子愛上運動,以下有三項建議:

  1. 零時運動
    多讓孩子有運動的機會,如提供合宜的時間,工具和場地,同時家長要留意環境的安全。
  2. 健康運動
    多教導孩子因愛健康而做運動,多提及運動對健康的好處。
  3. 一起運動
    多與孩子一起運動,享受運動的時刻,享受親子的美好時光。
分類
家長錦囊

建立父親威權 真的需要嗎?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八爪魚家長梁永樂先生

自從被髮型師剪了一個金正恩髮型後,我不斷思考應否在家向一對子女,實施「金正恩式管教」,以強權宣揚對爸爸的個人英雄式崇拜,藉此挽回我在家中的地位及權威,執行「偉大父親領導人」,正準備在所有房間掛上自己的英偉照片,播放「愛爸爸」歌曲,可惜還未實施已宣告失敗。

應從小向孩子建立權威?

不少朋友都會提醒筆者要趁孩子還小的時候建立權威,否則到長大後就不會獲得尊重。朋友一番好意,都是根據他們小時候怎樣被「教導」或「教訓」,然後對爸爸的又「敬」又「畏」,到長大後與父親關係也不錯,所以得出結論是「棒下出孝兒」、「唔得唔聽話」。

有朋友分享親身「捱打」故事是「由於每天都被打,有大有小,已經習慣喇」,有一晚感到奇怪,因為未被人「教訓」,睡前更不忘提醒父母「打唔打呀?若唔打,我去瞓喇……」充滿黑色幽默。但幸好朋友本性善良,長大後沒有報復心理,也沒有成為殺人犯。

拆解真正父權威力

如何建立父親的權威是千古難題,我反而問「為甚麼一定要建立父權?」目的是方便管理嗎?一聲令下指揮若定,所有子女乖乖聽話;或又有多少是滿足自己的權力慾,「我是阿爸,你是子女,我說話你便要聽。」更甚者是「我說一就是一,子女沒有權利說二。」我相信,倘若我是這樣的「強權型」爸爸,自己也不會覺得快樂,因為我的爸爸也非如此霸道,一直以來從未「主宰」我的升學、就業等等的決定,除了小時候考試、默書取得近乎零分時,會狠狠贈一句「你搞乜?」一句話我已心底發毛,我覺得這才是父權的威力。

身教比管教重要

說回我的「金正恩管教」,長子希哥經常因為換衣服而鬧脾氣,對話經常如下,太太或我﹕「換衫喇﹗要出外啊﹗」我不斷盡力表現父權(假扮)怒斥說︰「快去換衫,快快快﹗」希哥擾擾攘攘卻未見行動,太太按捺不住﹕「仲未換衫?有無搞錯﹗」希哥搶答﹕「爸爸不肯幫我換衫﹗」我:「我話幫你換,你又唔換,快過來。」希哥大發脾氣﹕「我要自己換。」正常的我會氣上心頭,由假扮演變成為真的發怒前,希哥急步走過來抱住說﹕「今日父親節,父親節快樂﹗」我感覺似曾相識⋯⋯ 身教比管教重要,「金正恩管教」就更不需要,自動擱置。

分類
家長錦囊

未適當處理幼兒不安感或加劇分離焦慮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即將又踏入開學月,有很多幼兒在第一次到幼稚園上學時,都會哭泣不斷。但也有幼兒不需要任何適應期,便可開心上學去,因為家長能讓他們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及模擬的練習。對幼兒來說,入讀幼稚園可能是他們第一個重大挑戰,因為有些幼兒是在入讀幼稚園時才第一次真正與家人分離,但只要讓他們有足夠時間,漸漸熟悉了學校環境之後,就對幼稚園的生活産生了安全感,自然不會哭泣了。

而最困擾家長及教師的,大概是入讀數周後,幼兒還在上學時持續哭泣或明言抗拒回校。情況好一點的,可能會不喜歡參加課外活動,再嚴重一點的可能會拒絶上學,有些極端的例子甚至會不允許父母離開自已的視線範圍,這些都是分離焦慮的問題。

其實,幼兒不適應與家人分離,可能還有深層次的原因需要跟大家深入理解。例如有些幼兒在初生時因體重不足,或身體有毛病而要入住嬰兒深切治療部,或因生病而需要住院或做手術,雖然這些醫學支援對他們而言是必須的,但也可能會導致他們在心理上經歷了一些心理創傷經驗,自此可能害怕陌生人或陌生地方,容易產生分離焦慮,他們的安全感比別的幼兒低。

有些可能是雪上加霜的情況,就是遇上幼兒不容許家長上班,或因需要將幼兒交托給褓母照顧,但幼兒不願意被留下,家長考慮了現實的需要,在情急下必須與他們強行分離,或是說謊欺騙他們,由於家長誤用了不適當的方法,結果加強了他們在嬰幼兒時期的不安全感覺。所謂心理創傷經驗,其實是一些造成他們心理上害怕的事件。

小時候一些與家人分離,而且家長沒有好好處理的事件,是造成幼兒缺乏安全感的主要原因。諷刺的是,有些只是照顧者在他們的日常生活裡,沒有提供足夠安全及溫飽的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經常更換照顧者或地方,而且照顧的手法有很強烈的對比,令他們在上學前已經歷心理適應上的考驗。

分類
最新消息

榮獲香港交通安全隊周年大會操 – 積極參與獎

榮獲香港交通安全隊周年大會操 – 積極參與獎

榮獲香港交通安全隊周年大會操 – 積極參與獎

交安周年大會操_繁體
分類
最新消息

榮獲第77屆香港學校音樂節 唱遊比賽 – 中文歌曲 銀獎 英文歌曲 銅獎

榮獲第77屆香港學校音樂節 唱遊比賽 – 中文歌曲 銀獎 英文歌曲 銅獎

榮獲第77屆香港學校音樂節 唱遊比賽 – 中文歌曲 銀獎 英文歌曲 銅獎

中英文唱遊_繁體
分類
家長錦囊

家長與孩子的情感語言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家庭動力兒童遊戲治療師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李慧芝

在我們的成長經驗中,我們都甚少被教育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校和社會均著重培育兒童的認知、分析和解難能力等,所以我們大多習慣討論事情和觀點,很少直接用說話來表達情感。即使家人之間的交流和對話,我們也不習慣分享彼此內心的感受。

有家長會問,我以行動(例如擁抱、親吻孩子)來表達對孩子的關懷,不已經足夠了嗎?父母有必要用言語肯定和回應孩子的感受及需要嗎?

父母以行動表達對孩子的愛當然重要,但父母對子女的同理回應,能夠更具體和切實地讓孩子體會到,父母是明白和接納他們的想法和感受。這不但能強化親子關係,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子女亦能從中學習如何以語言表達情感和需要,有助減少孩子以不良行為表達內心困擾。

事實上,情感的語言的確不是我們日常習慣的語言,很多父母都擔心,假如肯定和同理回應孩子的負面情緒,可能會縱容和加劇孩子的不良行為。例如當孩子因失去心愛物件而感到傷心時,父母都會害怕重提事件,會觸及孩子傷心的感受。父母或許會對孩子說:「不要緊,玩別的便是了!」、「試試看能否買另一個代替吧。」父母都希望透過解決孩子的問題,安撫他們的情緒。

然而,這樣孩子不但無法從父母的回應中,學習如何接觸和了解自己的感受,並有效調節自己負面的情緒,更沒有機會從挫敗中汲取經驗,建立責任感。

假如父母可以設身處地,從孩子的角度了解他們的經驗,並嘗試說出他們的感受,即使簡單一句「我想,你失去了你最心愛的物件,你一定很傷心、難過。」這對於孩子而言,已經給予他們最有力的支持和安慰,使他們更有信心和勇氣地面對生活的挑戰。

分類
家長錦囊

要愛孩子 先要愛自己 3招教你保持最佳心理狀態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家庭動力兒童遊戲治療師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李慧芝

 

在現今的社會,父母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確實不容易。筆者曾經接觸過很多家長,發現大部分父母所面對的困難,並非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也並非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孩子,而是難以在孩子出現狀況時,仍能保持對孩子的信任和樂觀的態度。很多時候,父母擔心孩子的問題會持續和惡化,因而變得愈加焦急,並重複以無效的方法處理孩子的問題。

 

那麼,父母該如何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況,面對管教子女的壓力和挑戰呢?以下幾點可供父母參考:

 

  1. 對自己的壓力指數更敏感

父母也是人,所以都會有情緒低落或身心疲憊的時候。父母對自己精神狀態敏感的目的,在於提醒自己,要先好好照顧自己的需要。因為當父母在高度壓力的狀態下,難以有效地敏感和回應孩子的需要。反之,不適當的回應有可能會傷害孩子及破壞親子關係。

 

  1. 善用資源,紓緩壓力

當父母感到有壓力時,應該盡量發掘和善用自己內在和外在的資源,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例如找家人或朋友傾訴、做一些能令自己放鬆的事情、找一些正向的思想和信念鼓勵自己等。目的在於令自己得到適當的休息,暫時紓緩壓力。

3. 轉念,反思
假如父母的壓力持續及增加,便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有時候,這些壓力不止來自外在環境的影響。父母的自我價值、世界觀及對事物的看法,都會影響我們如何做父母。例如有些父母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未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結果不斷催促子女學習或參加活動,甚至當孩子出現壓力和負面情緒時,這些父母也無法有彈性地回應子女的需要。假如父母能意識及照顧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便能避免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至下一代。

因此,父母愛孩子,也得要先愛自己。只有父母健康快樂,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分類
家長錦囊

畫畫窺探孩子內心世界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

   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

繪畫可以給予我們抒發感受的空間,作者利用畫筆創作,以另一種語言和自己對話,從中安撫個人情緒或獲得領悟,解開個人的心結。

常為小事而哭

回想過去的兒童輔導中,有父母來求助,他們不明白為何兒子小明常為一些小事而哭,例如遲了看電視、遲了吃晚飯、爸爸晚了回家等,他們和小明提及情況,但就是不明所以,對他們造成困擾。於是筆者建議為小明進行一次畫畫評估,了解小明心目中的成長環境,或可了解小明愛哭的緣故。

畫畫洞悉愛哭因由

小明畫了一幅「家庭的故事」,他一邊繪畫,一邊道出心中感受,父母整天忙著工作,令他很多時候獨自在家中玩耍。當父母回家後,小明很想和他們玩,但爸爸很快顯得不耐煩。在小明心中,爸爸好像經常發怒;每當媽媽看到這種情況,便會和爸爸吵起來。在小明眼中,媽媽和爸爸吵起來時,媽媽總是一臉難過。在小明心中,他知道父母都是疼愛自己,但當他看到爸爸發怒及媽媽傷心是因他而起時,他便感到難過。

從畫畫窺探內心世界

後來,筆者再次會晤小明的父母,他們從沒想過,在小明面前的爭吵,原來深深的刻在兒子心中。另外,爸爸亦發現工作後的疲倦狀態影響親子互動的質素。為此,筆者教爸爸一些放鬆的方法,並建議在家中設立一個「冷靜區」,給大家一個空間舒緩個人情緒,而父母亦承諾避免在小明面前爭吵。

一個月後,小明沒有再為一些小事而哭,親子關係比從前融洽。繪畫可以反映兒童內心的世界觀。在創作過程中,兒童有意無意投射內心的一面,讓我們可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更有效地協助他們健康成長。

分類
最新消息

榮獲2024國家憲法日聯校升旗禮 – 積極參與獎

榮獲2024國家憲法日聯校升旗禮 – 積極參與獎

榮獲2024國家憲法日聯校升旗禮 – 積極參與獎

2024國家憲法日聯校升旗禮 積極參與獎_繁體
分類
最新消息

榮獲香港交通安全隊新界南總區周年檢閱禮2025 – 全場總冠軍

榮獲香港交通安全隊新界南總區周年檢閱禮2025 – 全場總冠軍

榮獲香港交通安全隊新界南總區周年檢閱禮2025 – 全場總冠軍

Road Safety Patrol 2025交安獎項_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