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家長錦囊

開放式提問有助提升幼兒聯想力

家長錦囊

12 月 2024

撰文: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很多家長希望可以提升幼兒的思考能力,其實只要父母適當地引導子女把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串連起來,再提出引導性的問題,就可以讓他們有意識地思考眼前所見到的事物和相關的知識。例如小朋友看到蘋果的時候,讓幼兒想想有甚麼物件亦是圓形或紅色的;聽見雀鳥的叫聲,幼兒會想到甚麼動物也會飛。

多向子女提出沒有限制性的問題

當家長向幼兒提出發問時,切勿強迫他們回答或要求一個確實的答案,甚至毋需他們馬上回答問題,因為他們可能還在聯想中。家長不需提出有任何限制的問題,可以隨意地想起甚麼就問甚麼,例如筷子像甚麼物件,甚麼人和學生一樣要穿制服。除了讓他們多思考之外,家長亦可以與子女一起思考和討論,藉此當作親子活動,有助增進彼此的感情。

除了個別發問,家長還可以讓幼兒與兄弟姊妹或朋友一起回答問題。對於能力較高的幼兒,父母可以讓他們回答多些不同的答案;能力普通的小朋友,可以回答少一些的答案;能力相對較弱的,家長可以透過適當地提示和示範來引導他們回答。

父母可以從生活中尋找問題

家長可以在生活中找出可以提問的問題,甚至可以嘗試問一些有想像和討論空間的問題,好讓子女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聯想力。例如父母可以問子女戶外有甚麼東西是圓形的、家裡有甚麼東西是用鐵做的、有甚麼食物是紅色等。反而一些有確實和肯定答案的問題,例如數學題(1加1等於多少),我們一般稱這些問題為「封閉式問題」,由於只有特定答案的問題,其實對提高幼兒的聯想力沒有太大幫助。

事實上,創意聯想是應該從最小的事情開始推想,這樣才是訓練幼兒聯想力和思考力的好方法。所以家長們不妨由今天開始,提升幼兒的聯想能力吧!

分類
家長錦囊

升小申請 家長如何為子女選校?

家長錦囊

12 月 2024

撰文:激活英文小學羅煦鈞校長

小一入學申請已經開始了,家長可如何為子女選讀適合的學校呢?如何了解一間學校才是正確?孩子的特質固然重要,但小朋友的可塑性很大,相對來說,家長對教育的期望和學校是否能夠符合家長的期望就更為重要。家長可從以下途徑了解一間學校:

1. 學校網站

很多家長都會通過學校網站了解學校,但不同學校網站的設計方向都不一樣,不容易互相比較。不過網站一般可以提供一些基本資訊,算是一個方便了解學校的途徑。

2.小學概覽

《小學概覽》也是一個可以取得學校基本資訊的途徑。但和網站相反,由於《小學概覽》的版面對標題和字數設限制,看上去似乎較容易比較,但很難看到學校特色,所以《小學概覽》也只能算是提供多一個方便的途徑供家長認識學校。

3.通過「口碑」了解

收集不同人對學校的評價,即一般對學校的「口碑」,可以是一個了解學校的重要途徑,事實上亦是大部分家長考慮的重要因素。不過,通過「口碑」了解學校,家長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各人的觀察可能都是不完整,而且學校是會改變,家長要多聽不同人的意見。第二,各人對教育的期望都不同,別人認為重要的優點,你卻不一定認為重要,你甚至可能認為是缺點。

4.參觀學校

參觀學校又如何呢?有人懷疑參觀學校是否可以看到真面目,但筆者認為親身接觸還是重要的。每一間學校都有她期望讓公眾了解的訊息,亦即是學校所重視的元素,這可以在參觀時了解得到。這間學校希望大家知道,她的學生有良好紀律,還是活潑自信呢?她強調學術水平高,還是多姿多采的活動呢?家長從中便可以有所比較。

清楚自己對教育的期望,有自己評估的方向,便不容易被表面的東西所影響。為子女選校並不容易,但假如家長能夠清楚自己想要的,再多用不同的途徑去了解,相信一切都會水到渠成。

分類
家長錦囊

與其過度保護 不如陪伴經歷高低起跌

家長錦囊

12 月 2024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兒童遊戲治療師 李慧芝

最近在臉書上看到一位好友分享了一段短片,記錄了她5歲的大兒子示範如何用鋸齒小刀切西蘭花,經剪接後的短片約3分半鐘,全程由媽媽負責拍攝。在短片中,男孩的刀法談不上熟練,但臉上卻一副氣定神閒的樣子,而且還解說得頭頭是道。

作為一位治療師,筆者也很贊同媽媽的做法,就是放手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和汲取經驗,因為畢竟鋸齒小刀的傷害性有限,即使真的割傷了手,最多也只是皮外傷,小孩子也會很快復原。可是我作為一子之母,觀看著整個過程,也不其然擔心起來。

小男孩順利切完整棵西蘭花,我也頓時鬆了一口氣。我心裡十分欣賞男孩的耐心和努力,但我更佩服這位媽媽的勇氣。

很多時候,父母都會在放手讓孩子嘗試,以及擔心孩子遭遇挫敗兩者之間掙扎著。許多父母在理性上明白孩子需要有適度的空間自主自決,並從中建立責任感和自信心。然而作為愛錫子女的父母,也同時會不忍看到孩子遇挫折或經歷痛苦。這些擔心和焦慮,會驅使父母以不同的方式保護孩子免於犯錯,例如為孩子做決定,替孩子完成他們應負的責任,又或是說服孩子以父母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等等。

父母擔心子女遇挫敗,都是基於愛護他們,這亦是人之常情。然而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大的愛,並不是去保護孩子免於犯錯和受傷,而是陪伴孩子經歷種種高低起跌和成敗得失。這一種陪伴包含了對子女的尊重、信任和支持,就是尊重孩子有自己的選擇,並且信任他們有能力承擔其選擇的後果,以及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仍能百分百的支持孩子的決定。

沒有人能保證孩子的人生一帆風順,但父母的陪伴可以讓子女感受到自己是絕不孤單的。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滿有自信地不斷探索、學習和發展所長。